丽水,旧称处州,地处浙西南,境邻闽东北,有“万山之都”、“四塞之国”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繁衍。县邑始分于汉晋,州郡迭建于隋唐。处州历史源远流长,传承有序,古迹之盛,蔚为大观。窥一斑而见全豹,“丽博观古·处州遗存”微周刊以图文形式带大家了解丽水的古遗址、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文物古迹。让我们一起共同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推动丽水文旅融合发展。
松阳三庙
文庙
文庙也叫孔庙、夫子庙,与学宫、儒学合建,既是古代祭祀先圣孔子和先贤、乡贤的殿宇,又是教育管理机构。文庙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为处州最早的官学。明万历十年(1582),知县张赛迁建现址。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坐落于县城西屏街道大井路,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二进二厢四合院式。
正中为大成殿,东西列两庑,前为戟门、泮池、棂星门,大成殿后有明伦堂、孔教会、崇圣祠。前厅戟门面阔三间,三柱五檩。后厅大成殿面阔三间,九架抬梁式,歇山顶。厢房面阔五间。文庙现存建筑木构件基本保持原貌,明万历年间松阳知县周宗邠曾重修儒学,因而戟门内现仍存“松阳重建儒学碑”一通。
武庙
武庙又称“兰溪会馆”、“汤兰公所”。位于县城西屏街道中弄12号,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系汤溪、兰溪籍布业染坊商人在松阳集资兴建的会馆,供奉关帝神像,大门额题“关圣宫”。
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共三进,方砖墁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依次有门厅、亭阁和正殿,亭阁四周“回”字形天井,东西两侧为厢房。建筑雕刻常用的图案有招财童子、元宝、铜钱、蝙蝠、鹿、八仙人物等,充分反映了当时商人祈求生意兴隆,经商发财,富贵长寿的愿望。
汤兰公所是我省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关帝庙,同时它又为商业会馆,对研究当时浙南地区的商业交流、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城隍庙
“城隍”在古人心目中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松阳县的城隍信仰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松阳城隍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城隍庙由明代知县周宗邠重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历崇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重建,咸丰、同治年间续修。历次修建有碑志可查。官府在岁时伏腊,春秋二季均要祭祀,每月朔望(初一、十五)由民间致祭。
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殿、后寝、后楼。大殿面阔五间,梁架为五架抬梁前后双步,金柱、梁枋用材硕大。明、次间前檐柱方形石柱上刻楹联三对。后寝面阔五间,五架梁前后双步梁。后楼重檐,面阔三间,五柱九檩,一楼明间采用减柱法,减去中柱,增大空间。各进牛腿、雀替、驼墩浮雕荷叶、莲瓣、曲带、花卉、吉祥果等纹饰。现存建筑平面布局和梁架结构保持原貌,内存碑刻四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