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丽水要闻
绘就惊艳时光的共富画卷
发布时间:2022-07-06 10:07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编者按:

近年来,丽水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以“丽水之干”担当“丽水之赞”,在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新丽水中,创造了新经验,书写了新答卷。7月4日,本报启动的“挺进新丽水 共富看变迁”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既是一次循足迹、看变迁的采访活动,也是一次检验“四力”的融媒体练兵,更是一次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宣传行动。为此本报派出精干队伍,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努力推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今天开始,丽水日报陆续推出“挺进新丽水 共富看变迁”特别报道。

瓯江汤汤,碧波渺渺,小船荡漾起白帆;古堰幽幽,老樟垂髫,多情鸥鹭偶来又飞去……一江瓯水把古堰画乡分成了两半,一半在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有古樟、古街和通济堰,因此取名为古堰;一半在莲都区大港头镇,“巴比松”油画产业发达,故称之为画乡。

2005年,丽水提出建设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园区。从这以后,古堰画乡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迈入“快车道”,按照艺术小镇、旅游小镇和创业小镇“三镇合一”理念,全力打造“景美、民富、镇强、业兴”的特色小镇,成功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打开了全新的发展格局。

W020220705737709804779_600.png

古堰画乡 记者 兰雷伟 摄

农耕乡村,千年静守,换来云销雨霁的彩彻区明,换来生态美与人文美相得益彰,换来了慕名而来的天下游客,更换来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

人人同享的共富生活

一座世上最早的拱坝,一座全国最早的水上立交桥,一片全国罕见的古樟群……家门口的风景,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的村民已经习以为常,谁曾想,这十多年来,正是这片山水,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既要发展好经济,也要保护好古村,要在村庄整治、农户增收和环境保护上下功夫。我们一直这样做。”堰头村党支部书记张伟武说。

“别看我们村有很多风景,但是刚提出创建‘古堰画乡’时,村里环境脏乱差,粪坑就有100多个,全村臭气熏天。”张伟武回忆,后来,村子被列入丽水市环境整治村,拆猪栏,改旱厕,治理生活污水,严禁直排瓯江。不过一年时间,村里完全变了样。

家住老街的胡树良最有感触:“我家门口这条老街,原来是3米宽的泥路,一到下雨天,没法走,这些年来,村里整修、拓宽了好几次,现在成了五六米宽的鹅卵石路,是网红大道,我们也能在家门口卖点饮料,有了一笔额外收入。”

利用古堰画乡景区的优质旅游资源、好的环境和古民居这些古朴的特色,堰头村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功”。通济堰渠生态修复工程使千年古渠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风貌;村庄美化改造工程年年推进,主要街道的外立面修缮美化;20多幢古建筑“修旧如旧”,更具特色;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去年还进行了花园乡村建设,构筑了瓯江滨水带美丽乡村风景线。

离开多年的白鹭飞了回来,野生水鸭捕鱼嬉戏,甚至中华秋沙鸭也在古堰画乡留下了“倩影”,文化底蕴与优美风景互相映衬,村民们享受到了生态资源带来的红利——老民居可以出租给民宿业主收租金,自己也能开个小餐馆谋生,头脑活络的年轻人回来开个文创店、咖啡店……新业态在这里蓬勃生长。

不仅如此,勤劳的堰头人还利用越来越好的自然环境,种起了茶叶。“我们茶叶种在高山上,污染少,品质高,也挺多人来采购的,我家每年卖茶叶的收益可以超过20万元。”堰头村种茶大户刘火荣告诉记者。因为市场需求大,堰头的茶叶种植面积近年来不断扩大,目前,堰头村种茶人数超过350户,总产值超过1200万元。

“2005年前后我们村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去年我们村人均收入达4.2万元,整整增长了14倍。环境治美了,农房修缮了,村民们收入更高了,大家生活,更有奔头了。”张伟武开心地说。

不久前,堰头村又入选了浙江省未来乡村创建名单,张伟武的心里,又畅想起更美好的未来。

山水为媒的共富账本

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乡村振兴。

在堰头村对岸的大港头镇河边村,一共有50户家庭,用一本本记账本,记录了古堰画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美好幸福生活。

1984年,中央在全国布点300个村作为农村固定观察点,河边村就是其中之一。38年来,村民把家庭的每一笔收入支出都记录在账本中,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的主要依据,而这些账本,也见证了古堰画乡以山水为媒,迈向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共富征途。

上世纪80年代,纯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下,账本记录简单又辛酸,家家户户围着农活转悠,人均年收入却不足100元。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成批的大港头人投身木材加工产业,在粉尘漫天和机声隆隆中大步迈向“先富梦”,账本记录里,收入成倍增长。

“在最繁荣的时候,全村有近一半的村民都开办了家庭木制品加工点,一套木沙发就能卖出几千元,在我们村吃住打工的就有2000多人。”记账户王任能感叹。在工业发展的浪潮中,王任能抓住商机,将自己房子加盖了一层,楼下改成9个浴室,楼上房间出租,每月能赚3000多元。从此“浴室宾客20人40元……”成了账本支出一栏最常见的字样。

然而,粗放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村庄的繁荣,却让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乌烟瘴气的村庄,噪声嚷嚷的工厂,守着家门口的好风景,河边村第二次转型迫在眉睫。

2015年,莲都仅用43天就将古堰画乡周边154家木制品厂全部整治到位,乡村面貌迎来了新生。

产业蝶变升级,小小账本里持续记录。

同样是2015年,王任能的账本上有一笔巨额支出:“10月:民宿装修30万元。”山水美,底蕴沉,古堰画乡很快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王任能将原来的房子继续改建,开起了第一家民宿。仅过了一年,他家又开了第二家民宿。

在经营民宿的这几年里,王任能的家庭月收入最多的时候超过3万元,年收入也从最初的几千元到现在的30万元左右。“这个决定做对了。”王任能很欣慰。

凭借航运文化、港埠文化、船帮文化、生态文化,以及“丽水巴比松”油画产业,古堰画乡突出文化休闲小镇特色,文旅融合创新,撞出了火花,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越来越多村民投身到家门口的旅游产业中。在景区入口处,51岁的方爱伟如今守着自己十几平方米的副食品小店,每年就有七八万元的收入。“不用去打工也不用种地,就坐在店里和街坊聊聊天,这日子,以前哪敢想。”

碧水东流,缱绻迷人。如今,古堰画乡每年吸引百万的游客,住宿总床位数达两千余张。河边村村民的账本里,旅游产业的相关收入无疑是浓墨重彩的组成部分。

艺术生活化的共富空间

在大港头村的渡船码头,每天早上不到6点,56岁摆渡人黄丽星就会登上渡船,仔细查看水和机油的情况,并把驾驶舱里外擦拭干净,开始一天的摆渡工作。大部分游客都不知道,这位“老船长”的儿子黄小华,正是一名在古堰画乡土生土长的巴比松画家,更是丽水首位“颜文樑艺术奖”获得者。黄小华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埠头的摆渡人,而90后的黄小华,却在6岁的时候,爱上了画画。

“因为当时村里有很多画家来写生,我就在一旁观摩学习,还受过不少大师的指点呢。”黄小华回忆,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无数画家被大港头村附近的山水风光吸引,自发到这里写生,画家们的到来,让黄小华从小与画结缘,也为当地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古堰画乡成了许多丽水画家的艺术萌发地,形成了中国艺术史上“师法自然、守望家园、描绘乡土”的丽水“巴比松”画派。

如今,“丽水巴比松”文化主题已成为古堰画乡的特色“金名片”。目前,已经有近300家艺术院校在这里建立了写生创作基地,每年接待写生创作人数超15万人次。毕加索、达利等国际现代艺术大师作品先后亮相,一个个重磅画展接踵而至,各路画家云集写生,吸引了17名院士、126家艺术家工作室入驻,年油画产值达1.2亿元。

黄小华的变化,绝非偶然。曾经担任了6年丽水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管理中心副主任一职,同时也是巴比松画家的雷建华认为,多年的发展,艺术产业已经融入古堰画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意大利生活了近20年的留子惠,回国后选择留在了画乡,在自己的阿芙罗迪忒文创工作室里,她以生活中观察到的美景为创意,制作成流体画和香薰蜡烛,既展示了自己的审美意境,又传播了古堰画乡的美丽。

在杭州创业多年的“畲凤”品牌创始人兰金美,在古堰画乡开了畲凤石榴红家园,集民族服饰文化的展馆和特色民宿于一身,还通过组织畲族群众参与民族服饰制作,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如今的古堰画乡已经集结了几十家各类特色艺术生活馆,艺术生活化对应着生活艺术化,也让古堰画乡愈加符合旅游生活化美好场景。艺术企业家、画家、匠人、文艺青年、宋韵爱好者、归侨、乡贤、‘驻客’等一批批跨行业的从业者自2015年开始陆续聚集到古堰画乡,分别从各自的生活实际出发,最终均选择在古堰画乡扎根、生活。”雷建华介绍。

既“生活在当下”,也是“诗和远方”。在大樟树市集、画乡雅集、归去来乡等一场场雅俗共赏文化活动中,艺术品与农产品一起成为产品慢慢成为常态,并创造经济效应。村民是艺术家,艺术家也是村民,艺术与生活与产业一起交织生长,营造了古堰画乡的共富空间。

通过高质量绿色发展,古堰画乡从一个破败的小渔村走向繁荣,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交相呼应,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未来更加可期。

1657066018543.jpg

扫一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