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丽水要闻
文兴丽水 挺进共富|文化惠民 公共服务“软实力”提升民生幸福感
时间:2022-08-18 09:4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1660781464817.jpg

在城市书房读一本精彩的书,到文化馆参加一场书画活动、去乡村大舞台观看一台民俗表演……如今,越来越多丽水市民选择在节假日走进文化场馆,享用丰富的“文化大餐”,感受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

零门槛、均等化、普惠制的公共文化服务宛如阳光,温暖普照着所有人。在数字化改革的有力支撑下,人们在家可以“点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即便在疫情防控期间,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的“云展厅”“云借阅”也在不间断地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公共文化设施身边化、服务内容品质化、服务方式多元化、服务手段智能化的不断深入,致力于构建具有山区特色的“与民同行”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丽水,正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设施扩容,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夜幕降临,白云山渐渐隐没在夜色里,南明湖水泛起涟漪,整个城市霓虹璀璨,人们不约而同地走向丽水大剧院广场,享受“夏夜的风——市民纳凉音乐节”带来的免费音乐大餐。

让艺术融入人们的生活,让艺术把生活变得更美好。如今,社区里、城墙边、公园内、街角旁,随处可见供文艺爱好者表演的舞台、让市民亲近艺术的剧场。去年底,丽水市文化馆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城市音乐师”,推出“街角乐吧”街头微型音乐会,让音符在城市中流淌,让音乐带给人们更多美好。“处州小剧场”开演半年,据不完全统计,参与活动群众已超过4万人次,成为一道独具风情的文化景观。

为了扩容文化圈,增强群众文化幸福感,丽水制定了《城市文化场馆美化建设规范》,建成首批75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根据辖区内群众分布特点,结合区域内文化地标和旅游线路,通过测距、定位,基本实现“步行10到15分钟就能直通全市城市书房、乡村博物馆、文化驿站等3个以上的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

众所周知,公共文化服务不仅需要硬件的“骨架”支撑,更需要丰富的内容作为“血肉”。唯有引人入胜的多元化活动、不断迭代的创新表现形式,才能汇聚人气、释放润物无声的文化效应。

遂昌的耕读文化、慈孝文化代代相传,每个乡镇、每个村都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践站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这些文化平台标配了视频会议区、书画区、花灯区、戏剧区、阅览区等,村民们习惯来这里跳舞、练书法、唱婺剧经典桥段。随着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普及,如今,遂昌各单位会议室、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以及祠堂等都成了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科技、法律、卫生、体育等阵地全部打通,真正实现群众“活动有去处、服务有保障、精神有寄托”。

相似却不相同的故事,正在丽水大地不断演绎——在举办世界农遗大会的青田县方山乡,通过引侨引资、深挖本土特色,集成布局了14个乡村博物馆,这些场馆“小而美”“土且特”,成为本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微旅行”打卡点。事实上,不断增强的文化普惠性极大缩小了城乡间的文化差距,一改往昔农村地区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面貌,并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新型农民。

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像老百姓身边贴心暖心的心灵港湾。目前,我市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超1453平方米,排名全省第一,实现了全市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全覆盖。

数智赋能,文化体验实现“触手可及”

通过大数据分析,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能精准掌握资源的分布情况、群众的喜好、潜在的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资源和服务。

在莲都,借书可以像点外卖一样轻松。莲都区图书馆为广大读者开通的线上下单、线下配送图书的文化便民服务,就像一场图书的快递旅程——在莲都区范围内,市民可享受“约书到家”服务,由丽水EMS公司提供物流配送,邮费每单7元,外借时间以下单完成之时算起,借期为30天,借阅期间可续借1次,每次30天。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细水长流的文化事业,也是一座城市彰显个性的文化名片。近年来,我市通过智慧文化云等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集成全市46家城市书房、17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962家村(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确保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提交需求、预约场馆、报名活动、评价服务。同时,还建立了“全民阅读数智通”等智慧阅读模式,在社区、景区、公交车站等地搭建多跨阅读服务场景。

2021年以来,莲都区致力于数字赋能阅读,积极对接数字文化系统的“文艺惠民”跑道,将原有的木制漂流书屋迭代升级到智能“莲悦读”爱心书屋,通过整合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将“文明城市”“书香丽水”“阅读服务”“亲子教育”“二手书回收”“志愿服务”等元素链接在一起,打造智慧、便捷、共享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真正打造出“10分钟阅读圈”。

截至目前,莲都共建成130个阅读服务场景,在莲都城区平均半径1公里内就能找到1-3个爱心书屋,并上架浙里办支持读者证、社保卡、身份证、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方式借阅,实现全省通借通还。自2021年10月运行以来,投放到各书屋的图书已逾2万册,借阅流通量超过3万册,捐赠书籍2600多本,发放书票超过16万元。

创新的公共图书服务理念,将“人去图书馆看书”变为“图书走出图书馆”,赋能更多的城市空间拥有阅读功能,让图书在城市公园、小区、商场、咖啡厅以及乡村等适合阅读的环境中里流动起来,极大提升了服务效能。

创新模式,确保文化服务“无处不在”

今年夏天,由废弃铁矿改建而成的景宁“那云·天空之城休闲度假区”成了旅游市场炙手可热的新宠,仅客房预订已经排档到下半年,酒店内阅读区域达1400平方米的云山城市书局更成为网红打卡点。

“窗外就是绿水青山,最适合静心阅读,给自己充电。”来自上海的游客章桐说,她已经计划好了明年还要来。

的确,抬头便是丛林流水,简而不乏、约而不陋的云山城市书局承载了当代人们的文化理想和生活情怀,让来往读者阅览万卷、温存于心。

发挥好公共资源的效能,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如今的丽水拒绝墨守成规,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回归与创新,探索出一条文化惠民的全新路径。

在景宁,开创性的文化物流项目成功打造,破解了文化发展进程中公共文化资源闲散、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需求不符、服务动能不足等难题。项目通过搭建仓储中心、快递员中心、文化服务转换等三大平台,实现景宁文化人才的充分流通,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文化服务精准对接。

自去年开始,每逢周三,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馆“文化物流”点单配送服务都会为澄照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畲族声乐指导课,由文化干部任“文化快递员”,帮助乡下学校解决师资有限问题,配合学校培养优秀畲族民歌手。

这项“文化物流”配送服务,是澄照学校在“文化物流”点单平台上下单的文化服务,学校根据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点单了一学期的畲族音乐合唱课程。

将文化服务送到真正有需求的群众手中,有效提升文化资源利用率,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同时,让畲族音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畲族文化在乡校落地发芽开花。

目前,全市共有4135名文化文艺快递员活跃在村社里弄。而在未来,将有更多教师、非遗传承人等不断加入,为乡村文化活动提供策划、文艺辅导等“一条龙”服务。

点亮精神灯塔,丽水人民步伐更自信。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更多人享受到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更多人得以徜徉于书海、纵情于艺术,为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惊叹,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获得丰厚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