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 >> 政协委员提案
索引号 11332500MB1647295F/2022-38898 文号 丽应急〔2022〕43号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发布机构 丽水市应急管理局
成文日期 2022-09-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丽水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市五届政治协商大会第一次会议第18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09-07 17:25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市应急管理局

B

尊敬的王奕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提出的第184号提案《关于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认真开展了调研、办理和落实,现答复如下:

一、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机构改革成立应急管理部门后,市应急管理局作为各类防灾减灾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所在单位,牵头市级有关部门持续提升了市、县、乡、村四级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

(一)着力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应对能力

1.在市县层面,建立完善自然灾害全流程“管控、智控、群控”机制,推进实施应急指挥“标准化、数字化、专业化”。发布全国首个《自然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规范》(DB3311/T 134-2020)地方标准;健全1+5(应急管理指挥部+防汛防台抗旱、森林防灭火、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抗震救灾、减灾委等五个专项指挥部)工作格局;出台《丽水市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方案》,设计组织领导、防灾责任、应急保障、应急协调、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响应、评估提升、宣传教育、平台建设等十项支撑的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框架。

2.在乡级层面,探索建立乡镇(街道)自主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提升乡自为战能力。我们一直认为,针对丽水山区,防汛防台工作的核心在于“乡自为战、村自为战”能力。今年以来,在全省率先推进乡镇(街道)层级自主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要求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完善防汛防台预案,细化应急响应标准;密切关注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相关信息,无缝衔接预警“叫应”机制,根据职能部门的专项预警和本地水雨情实时、预报情况,自主启动或调整乡镇层级的防汛防台应急响应。在第三轮强降雨期间,龙泉、庆元、云和等县共有39个乡镇(街道)在县级未启动响应响应启动响应,或县级启动后乡镇的应急响应等级高于县级应急响应等级,取得了良好实战效果。

3.在村级层面,建立村级应急管理员统筹机制,打通了应急管理体系改革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升了村自为战能力。制定《关于规范基层应急管理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村级应急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待遇、选聘标准和管理考核相关内容。明确了村级应急管理员的职能定位,制定《基层应急管理员统筹协调工作制度》,在村级层面建立应急管理工作群和日报工作机制,明确应急管理员要统筹村级山塘水库巡查员、地质灾害群策群防员、综合网格员等其他网格员工作。落实应急管理员每月不少于500元的履职补贴,遂昌、龙泉等地建立了应急管理员考评机制,提升了应急管理员工作积极性。今年以来,应急管理员成功处置多起灾险情,在基层防汛工作中起到了良好作用。

4.基层队伍层面。推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保持基层应急管理队伍相对稳定,对成绩突出的优先提拔使用。建立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追责,确保容错免责机制有效实施。积极落实奖励制度,对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及时予以褒扬激励,至目前已表彰奖励两批次共计27人。加强县、乡层级分管领导统筹力度,明确县级层面由县政府常务副职领导分管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乡镇层面由乡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或常务副乡镇长(副主任)分管应急管理工作,彻底解决了县乡层面分管领导干部队伍的稳定问题。同时,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防灾意识能力培训,每年开展业务培训、技术训练,组织横向业务交流,提高风险排查、问题发现和协助处置能力。

(二)扎实推进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体系建设

1.全面推进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市防指于3月3日在庆元县召开“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现场会,就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做了全面部署。倒排时间,确定完成时限。截至8月底,全市各乡镇(街道)已基本建设完成,着力健全完善“六张网”,即组织责任网,做到有组织机构、有责任网格、有责任人、有岗位职责、有考核评价;风险防控网,做到有风险清单、有应急预案、有监测预警设施设备、有避险管控措施;抢险救援网,做到有救援队伍、有应急物资、有协调机制;灾后恢复网,做到有信息报送和复盘评估制度、有恢复重建措施;运行保障网,做到有保障措施;数字化应用网,做到有数字化平台高效应用,切实提升了全市防汛防台工作能力。

2.持续高标准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去年景宁现场会基础上,今年在龙泉再次高规格召开两个体系建设推进会。截至8月底,全市各地共落实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保障经费 11629.81 万元;173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应急管理委员,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其中单设74个;2018个村、社区均配备应急管理员,落实每月不少于500元履职补贴;景宁县、龙泉市、青田县、遂昌县、缙云县已建立县级应急救援中心并落实经费保障;9 个县(市、区)全部推进了县级综合队伍建设,共有队员 420 人,其中专职队员71 人,其中景宁县、青田县、遂昌县、龙泉市已落实了办公、备勤场地和24小时专职人员备勤。在全市173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了不少于30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在2018个村、社区均建立了不少于10人的应急小分队;同时县级防指建立辖区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统筹指挥调度机制,相邻乡镇(街道)间的互救机制,应急期间统一调度各类社区应急队伍和应急物资,统一组织指挥抢险救援。

(三)完善机制进一步提升预报预警能力

1.完善预警发布机制。深化联合预警机制,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向公众发布山洪灾害预警和地质灾害预警,建立水利气象联合预警机制。加强部门对接,探索气象与建设、农业、旅游、交通等部门联合发布相关灾害预警。利用浙江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地灾智防”APP,将预警信息发布精细化到乡镇(街道)。落实气象预警“叫应”机制,发布暴雨、台风、大风、雷电等红色预警信号时,除电话叫应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外,县级气象部门及时提醒预警覆盖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确保预警信息到点到人。

2.推进山洪防御联动。根据环境变化、村镇搬迁、工程建设等情况,动态核定更新小流域山洪风险区管理清单。强化山洪灾害防御重点村落预警责任人、转移责任人与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体系协同。加大山洪灾害防御重点村落声光电智能预警设备设备建设。推进实施缙云县跨区域小流域山洪预警及应急联动数字孪生项目(永康—缙云)。

3.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持续开展风险防范区普适化专业监测点建设工作,今年主汛期前已完成新增140处建设任务,均并网运行,已累计完成425处建设任务。同步落实风险防范区日常管理、应急管理、数字化管理等要求,实现已知风险始终可控。依托“地灾智防”APP,提升群测群防(网格员)巡查排查智能化、信息化,实现群测群防员巡查排查防灾成效最大化。全市已形成1150人左右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格员)和防灾管理员队伍。

(四)突出演练成效强化防灾减灾宣传

1.制定丽水市五停五断工作指引。根据省“五停”“五断”指导意见,组织市级部门,经过两个多月一对一反复研讨,制定出台《丽水市应对台风洪涝极端天气灾害“五停”工作指引》和《丽水市应对“五断”等极端情况应急处置工作指引》,进一步健全了我市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预案体系。

2.编制市县两级防汛防台应急响应责任清单。根据市县两级预案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全面梳理了防指及成员各单位在分级(Ⅰ、Ⅱ、Ⅲ、Ⅳ)响应条件下的工作任务清单,并纳入省防汛防台在线,为今后各单位在应急响应条件下的有序应对打下了坚实基础。

3.开展全市实战化防汛防台应急演练。市级演练采取市、县、乡、村四级异地同步进行,充分运用融合通信可视化指挥调度手段和防汛防台在线远程指挥调度,从而达到练组织、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法、练保障的目的。据初步统计,市县乡三级共演练313次、13914人次,且2018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开展防灾避险演练。

4.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制定全市应急管理新闻宣传工作方案,通过报纸、网络、公众号、电视等多种媒体开展新闻宣传,与丽水广电集体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专栏宣传和短视频制作。1至8月,在中国应急管理报刊登8篇专题报道,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宣传报道56篇;丽水市应急管理局微信公众号编发局微信公众号368条,阅读量20余万,同比分别上升39.4%和48.1%。以“安康杯”竞赛活动为契机,持续开展工会安全隐患随手拍、安全应急消防知识与技能大赛、线上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职工身心健康等品牌活动。莲都区将安全生产与“守住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活动”进行结合,开展“安全班会”小讲堂,组织多位劳动模范带头进行理论宣传、科普宣传,拍摄了《安全生产.班前十分钟》短视频,真正树劳安全发展理念,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提升职工安全素养。活动期间,各地应急管理局加强与媒体、学校、企业、社区等的有效联动,组织市区重点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员到各地应急宣教体验馆参观学习。

5.运用好典型案例推动地质灾害防范宣传。用好苏村警示教育片、云和地质灾害宣教片,在丽水电视台、丽水日报、华数开机读秒等平台进行地灾防治宣传。充分利用进农村文化礼堂作为乡村文化阵地的作用,编印地质灾害防治手册,推进地质灾害知识宣传走向常态化和规范化。通过播放地质灾害宣传警示片、发放书本卡片等手段,大造声势,营造气氛,提高全市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在全市2018个行政村(社区)开展了两轮次的典型案例警示宣传。

(五)加大技术和保障支撑提升防灾服务手段

1.强化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设。提高区域自动气象站密度和数据传输频次,到2022年底,区域自动站从498个增加到654个,雨量、气温要素网格间距从5.7km提升到5km,传输频次从5分钟提升到1分钟。开发短时强降水自动短信报警系统,评估风险等级,点对点向村级应急管理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村级气象信息员以及行政村村长、乡镇(街道)分管领导等自动推送短时强降水报警短信,提示短时强降水风险。加快龙泉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填补我市西南部地区天气雷达精密监测空白。加快实现缙云X波段相控阵雷达与周边丽水、龙泉、衢州、金华、温州等S波段雷达资料精细化组网,提升短临监测预报能力,尽快建成低空X波段雷达网和组网应用能力,实现市县建城区全覆盖。持续推进高空垂直廓线站网建设,预计到2025年底,新建风廓线仪3部,微波辐射计5部,激光雷达2个,激光测风雷达2个,毫米波云雷达6个。

2.充分依托专业地质队伍技术力量。自然资源部门建立驻县进乡的地质专业队伍,队员总数96人。“驻县进乡”专业技术支撑队伍已进驻县(市、区)开展隐患排查和技术服务工作,重要时段应急车辆和装备24小时待命,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3.有序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避灾安置场所建设。8个市级部门和全部县(市、区)均完成普查数据质检核查。其中应急管理系统共普查录入数据25020项,其中承灾体2108项,减灾能力14751项,历史灾害6579项。市减灾委还对工作进度推进较慢的市建设局和有关县(市、区)开展通报督办,有力地推进普查工作进展。加强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市共计建设1205个,其中应急管理部门四年建设1014个,机构改革前民政部门建设191个,切实解除了应急响应期危险区域转移人员后顾之忧。

4.防患未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市防指办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出台《市级防汛防台应急物资储备标准(试行)》。要求各相关单位要依据标准完成防汛防台应急物资储备任务。截至7月底全市储存抢险物资共计734个品种,大小共计约141万件,总价值约2.5亿元,推进基层重要应急物资标配落地,全市共计配备卫星电话2405部、应急发电机2387台、抽水泵2237台,配备率100%。实现“三大件”“四小件”的村级全覆盖。

二、下步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主要工作安排

(一)全面强化责任体系,树立风险底线意识

一是推进党政领导责任落实。落实防汛救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细化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健全应急管理考评体系。二是推进行业主管责任落实。坚持“三管三必须”原则,有效运行市安委会“1+9”组织架构,督促各专委会落实好各项制度,发挥专业统筹作用。三是加强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大力提高领导干部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把《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列为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各级党校把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作为案例纳入干部培训内容,开展实战化教学。

(二)全面建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夯实基层基础

一是建立“全贯通”的责任体系。建立应急管理标准化的制度体系,建立基层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应急管理员。二是构建“全灾种”的救援体系。推进基层应急管理站与消防工作站一体化建设,建立县级、乡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村级应急突击队。三是夯实“全覆盖”的防控体系。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全面融入基层治理“四平台”,健全与基层网格衔接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落实基层应急管理员和网格巡查员应急职责。四是强化“全要素”的保障体系。落实综合救援队伍和专职应急管理员经费保障,建设“一站式”功能的区域综合应急救援平台,配备执法执勤车辆和应急保障车辆和可视化调度设备。

(三)全面健全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提升应对响应能力

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结合今年防汛防台工作实际,对2019年以来制定的责任落实、应急指挥、会商研判、指令落实等防汛防台抗旱有关制度开展修编,补充建立乡镇自主启动应急响应等工作制度。二是进一步细化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预案“回头看”,对各类预案组织摸排、查漏补缺,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升质量,存在“盲区”的领域要及时编制专项预案。进一步开展极端天气灾害应对演练。以出现过的最大洪水、最强台风为场景,针对可能发生的最不利情况,梳理、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三是建立健全极端天气和重大风险研判机制。量化预警和应急响应启动标准,规范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持续推进农村应急广播应用,强化预警和响应一体化管理。四是强化预报能力提升。建立“梯次化”预报预警服务业务,对标“早、准、快、广、实”和“提前、提级、扩面”要求。开展智能化点对点降水实况叫应,成立预报技术创新团队,开发丽水市短时强降水致灾风险自动报警系统,对自动气象站降水实况进行全天候监控,降水实况直达叫应基层网格责任人。

(四)全面加强防灾设施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水平

一是着力提升城市防涝防汛能力。把极端天气应对、自然灾害防治融入城市发展有关重大规划、重大工程、重大战略。二是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强普查成果应用力度,做好龙泉市试点并在全市推广;推进综合减灾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推进避灾场所规范化建设加强安置场所内厨房、沐浴房、娱乐室等配备,让受灾群众住得下、住得安心;积极推进巨灾险试点工作。三是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和力量的协同保障,推进丽水市应急救援中心整体使用,加强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配齐单兵、布控球、卫星便携站等设备增强可视化指挥调度能力。四是深化数字应急。推广使用省防汛防台在线及其与“162”“141”两大体系在乡、村层级的衔接贯通;持续做好省防汛防台在线“八张风险清单”现有风险基础数据情况核查。

(五)全面广泛宣传教育,增强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深入浅出解读典型案例和血的教训,切实增强群众防范风险的警觉性。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推动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教材、进校园、进社区、进职业培训。三是拓展形式丰富的实战演练活动。建设丽水市应急救援中心,高标准建设丽水市应急(安全)体验馆,激发公众兴趣,通过体验学习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再次感谢王奕委员对我市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次提出宝贵意见。




丽水市应急管理局

2022年9月7日


(联系人:胡来福 ,联系电话:0578-2070057

丽水市应急管理局关于五届政治协商大会第一次会议第184号提案的答复.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