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对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言,2023年,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它迎来了创业发展的第30年。
巍巍大梁山,滔滔瓯江水,见证了“削峰填谷建新城”的创业历程、“愚公移山真好汉”的拼搏精神,也见证了“秀山丽水自图强”的意志品质、“求是挺进创新业”的豪情壮志。
从荒山秃岭到智创新城,从人烟稀少到创业热土,三十载栉风沐雨,三十载筚路蓝缕,丽水经开区始终高举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旗帜,肩负起“丽水产业发展主阵地、主平台、主战场”的使命担当,用奋斗书写梦想,在探索中开创未来,以坚持不懈的奋斗实干、求是挺进书写绚丽篇章。
开拓:从“跨江开发”到“二次创业”
迎着改革的春风,1993年3月,丽水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一颗承载着丽水发展希望的种子在天宁区块生根发芽。
彼时,省委、省政府对丽水的经济发展有两个要求:一是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要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被深藏在峰峦叠翠之中,丽水发展“生态工业”如何破题?答案就是以丽水经济开发区为平台推动大变革、培植增长极。
2000年,丽水撤地建市,因时制宜作出跨越瓯江拓展产业空间的决定,从此拓宽了丽水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道路。以丽水经开区水阁区块的大开发为标志,迅速掀起了平台“一次开发”热潮,取得重大成果。2014年,丽水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加快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成为丽水工业化进程中的新课题。
2019年“两山”发展大会提出创新运用三把“金钥匙”,2020年生态工业发展大会提出全面实施“十字方针”、启动平台“二次创业”,2021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双招双引”战略性先导工程,2022年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系统落实“八个必须坚持”……一系列重要部署促使丽水经开区加快开辟丽水新时代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2019年10月,丽水市四套班子领导赴丽水经开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使命之行”。市领导在考察调研中,寄语丽水经开区“要承担起高质量绿色发展主战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主阵地、对外开放大平台、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职责使命”。
闻令而动,勇挑大梁,奋力挺进。丽水经开区全面落实“整合、转型、赋能、开放、改制”方针,在目标定位、理念观念、工作作风上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谋定“特色半导体、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产业集群,永当丽水生态产业发展的“挺进师”。
平台“二次创业”改革推进的同时,外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保持“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的变数和更高的要求。
丽水经开区坚毅笃行“丽水之干”,拼尽全力跳起来摘桃子,始终遵循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实体经济是压舱基石、项目建设是重中之重、创新驱动是硬核支撑、改革开放是关键举措、为民造福是本质要求、安全稳定是底线红线、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前提下的高速度增长”。
2019年至2022年,丽水经开区GDP年均增长11.4%,全市占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9%和13%,全市占比分别提高了4.1和1.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3.9%和33.2%,全市占比分别提高了3.2和1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和23.3%,全市占比分别提高了3.1和3.6个百分点。
风至自灵动,策高当行远。2022年,丽水经开区在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从2018年的158位提升到92位,上升了66位,并进入东部地区50强。2023年前三季度,丽水经开区GDP增长9.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0%,持续走在全市前列,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强劲的“发动机”“加速器”和“增长极”。
进击
从重塑变“革”到绿谷创“芯”
发展阶段不可逾越、但发展阶梯可以跨越!丽水经开区始终坚定“工业强市”方向不动摇,通过探索和实践解答继续“从有到好、从好到优、从优到强”的高阶问题,实现从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
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产业结构重塑,培育生态经济新引擎,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基本特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丽水经开区一手抓存量,以“链长制”为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增量,实施“双招双引”培植新增长点。
面对合成革产业的“转型大考”,丽水经开区下定决心、科学施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综合整治,打造“中国水性生态合成革生产基地”。
从“散乱”到“智治”、从“油性”到“水性”、从“全国”到“全球”,丽水经开区生态合成革产业华丽蜕变,并向数字化现代化治理迈进,合成革“产业大脑”实现“三个全省首批”,入选中国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大会年度优秀解决方案。
在产业培育过程中,丽水经开区深刻体会到,未来发展的后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招双引”的实际成效,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想要“弯道超车”,必须重新“选准赛道”。
“突破重大战略项目、深耕细分产业领域、大胆发力未来产业”,丽水经开区围绕“双招双引”战略主攻方向,全面发力,抢抓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窗口机遇,“无中生有”培育形成特色半导体产业集群。
经过四年努力,丽水经开区累计落地半导体项目33个,总投资近600亿元,初步形成“一园一链两基地”发展格局(即半导体芯片产业园、以硅基材料为主的功率器件半导体产业链、全国外延片主要研发生产基地、世界级超高纯钽材料生产基地),半导体全链条产业纳入全省集成电路产业规划,特色半导体产业平台入选浙江省第四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
创“芯”驱动,瓯江潮涌!得益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芯”产业的发展壮大,丽水经开区的发展步伐在重重挑战中砥砺前行、逆势而上。
“丽水经开区半导体产业园的发展充分证明,只要铆足‘从无到有’的开拓进取精神,革命老区也能集聚和打造世界一流企业。”2023年2月,省委书记易炼红深入丽水经开区调研时的讲话,给丽水经开区坚定不移发展特色半导体产业带来无穷力量。
四年来,丽水经开区坚持“高大上+链群配”,打破思维定势、冲破路径依赖、迭代招商理念、创新工具手段,实现思维方法从“跟跑”发达地区变为“并跑”,“‘基金+飞地’招商模式”荣获“浙江创新招商方式优秀案例”。
2019年至2022年,丽水经开区共招引项目529个,总投资646.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5个、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20亿元以上项目6个;引进央企、世界500强、上市公司项目25个。“双招双引”考核连续四年全市第一,荣获丽水首个招商引资工作最高荣誉“万象杯”,引进丽水首个和第二个百亿级制造业项目,实现全市最大外资项目的突破。
不仅要招得多,还要落地快。四年来,丽水经开区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建设,坚持“企业就是衣食父母”的理念,创成中国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创新“浙丽经开管家”机制,推出增值服务20条,首创企业投资项目“六即集成法”,大大缩短项目开发建设周期。
晶睿电子开工7个月实现试投产,同创特材用时8个月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中欣晶圆仅用一年时间实现竣工投产等。今年1至7月,丽水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76.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0.4个百分点。
这批企业纷纷成为丽水经开区的“招商大使”,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构建形成“龙头牵引、项目支撑、企业组链、产业集聚”的良性发展态势。今年1至9月,丽水经开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6%,增速居全市前列。
创新
从“跟跑齐跑”到“领先领跑”
“山区也能搞创新,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更须搞创新”,在丽水经开区得到实践和验证。
2023年3月,浙江珏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凭借高温制冷红外探测器技术,一举夺得由国家科技部主办的“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实现了丽水在全国唯一颠覆性技术专业领域“零的突破”,实现全链条核心技术100%完全自主可控。
丽水经开区坚定不移把创新摆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锚定建设浙西南科创中心的战略目标,围绕“十子连珠”科创平台规划,开工建设投资27.29亿元的浙西南科创产业园,分别投资6亿元和7.8亿元建设合成革产业和滚动功能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还建设了半导体芯片产业园和生物医药孵化器等孵化空间,全力打造引领全市现代化科创体系聚合裂变的强磁场和桥头堡。
“招引高端产业,同步引进研究院”,这是丽水经开区在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实践中的心得。丽水中科半导体材料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珏芯实验室、诺贝尔奖专家工作站等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落地丽水经开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丽水研究院是丽水经开区引进的全市首家实体化研究院。成立1年多来,累计引进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约瑟夫·希发基思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9人,签订技术开发、服务等产学研合同36项,承担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价值倍增。
青山绿水间,创新何以成势?关键在人才。“产业定位科技、科技索引人才、人才支撑产业”,丽水经开区大力实施“才聚浙丽 科创未来”联合行动,构建形成产业、科技、人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系统格局。
2022年,丽水经开区引进博士409 人、硕士317人、大学生7592人,分别是2018年的22.72倍、8.13倍、15.46倍。人才强则产业旺的“因果关系”,在丽水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实践中不断被印证。
同创(丽水)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科研团队突破超高纯钽提纯等核心技术,实现制造装备完全国产化,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建起国内最大的电子级超高纯钽材料产业基地。他们所承担的芯片关键材料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入选2023年度浙江省第一批“尖兵”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在丽水市率先“破零”。
如今,丽水经开区用一项项创新、一次次突破,改变了创新现实条件不具备的传统认识,站上了创新“无问西东”的桥头堡。
四年来,丽水经开区先后入选第一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案例、实现全市首个民营国家级孵化器“破零”、布局建设全市首个科技计划成果概念验证中心、落地全市首家实体化研究院、引进全市首家诺贝尔奖专家工作站……
2022年,丽水经开区R&D经费投入强度高达6.06%;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9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28家,累计分别达到193家、581家,新增数连续7年领跑全市。2023年1至9月,丽水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均位居全市首位,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1.58%、28.28%、37.5%。
如今的丽水经开区,不仅散发出秀山丽水的独特韵味,更是处处奔涌攀高逐新的澎湃激情。2022年,丽水经开区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数在全国217家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第20位,比2020年向前跨越10个席位。
融合
从“工业园区”到“智创南城”
“树立建设百万级人口现代化城市的长远目标追求,大气开放建设智创南城,突出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开放合作。”丽水市第五次党代会对经开区产城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2022年,丽水经开区大力推进“产城深度融合”,逐步构建以产业为先导、以城市为主导的创新引领、产业赋能、功能完善、开放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发展体系,累计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58个、同比增长18.9%,项目总投资1647.7亿元、同比增长84.8%。
“七百秧森林公园”这块位于“智创南城”规划中的“城市之心”,以其为中心的方圆5000亩区块是丽水经开区的“功能核心”。这里布局了丽水国际会展中心、中广未来城综合体、浙西南科创中心产业园、南城运动综合体、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丽水实验学校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
这批项目投资大、功能强、配套全、进度快,最大特点是“覆盖全市域、辐射浙西南”,既是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标配项目”,同时还包含了体现“问海借力”理念的“民生项目”。
四年来,丽水经开区把打造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与建设创新型活力城市一体统筹,让产业成为创新型活力城市建设的不竭动力,让城市成为打造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强劲承载,发展更具活力的产城融合新生态。
与之相呼应的是总投资120亿元的富乐德半导体产业项目、总投资110亿元的东旭高端光电半导体材料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旺荣8英寸功率器件项目、总投资40亿元的中欣晶圆大直径硅片外延项目、总投资24亿元的广芯微6英寸高端特色硅基晶圆代工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中广智能制造产业园、总投资12亿元的丽水动力谷未来工厂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
2019年以来,丽水经开区共有13个项目入选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18个入选省市县长项目,8个入选省重大产业项目,13个入选省重点项目,一个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共生共长的融合样板雏形已现。
青年是城市的未来,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丽水经开区全力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聚焦青年人才扎根创业、安居乐业、建功立业,不断实施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丽水人才科创公园、秀山公园、丽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等项目,积极构建与青年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系统营造公平优质、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教育既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重要民生事业,也是构筑青年型发展城市的重要支撑板块。2019年以来,丽水经开区大力实施教育提质三年行动计划,教育项目投资达65亿元,在建南城中学等教育项目6个。
2020年7月,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绿谷校区启用,积极推行产教融合教学培养高技能人才;2021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丽水学校开学,成为我市第一所由名校和政府合办的公办学校;2021年9月,丽水技师学院开学,打造高级技术工人储备的摇篮;2023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丽水实验学校开学,建设“具有京师特质、浙丽特色的高品质现代化示范性未来学校”……
截至目前,丽水经开区在校学生超过2万名,比2018年增长13.6%,创历年新高,越来越多的“新丽水人”选择经开区。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城市品质、智能精细城市管理,全力以赴推进生态产业与现代城市的有机融合,全面打造“宜居宜业宜学、活力开放年轻”的新都市,一幅远山近水、蓝绿交织,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在丽水经开区尽情铺展,一个“山水城市共色,人文产城齐飞”的更加大气开放的丽水经开区,正阔步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