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一、背景情况
丽水作为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是浙江省唯一所有县(市、区)均为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也是浙江省唯一、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之一。周恩来、刘英、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辈先烈在这里留下了光辉战斗足迹。尤其是1935年3月至1937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的三年游击战争,掀起了浙西南革命斗争的高潮。长期的革命斗争也在丽水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丽水“红绿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丽水浙西南革命文物覆盖了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的整个革命历程,据最近一次调查统计,丽水的革命遗址共计533处,居浙江省首位。其中,有经文物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319处,可移动革命文物 849件/套;列入浙江省第一、二批革命文物名录的不可移动文物 73处、可移动文物 194件/套。青田、遂昌、云和、庆元、景宁五县入选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列入县(市、区)数量列全省地级市首位。
同时,丽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素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作为全国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物种多样性居浙江全省之冠,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8种。丽水也是首个“中国天然氧吧城市”、首个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的地级市和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气候养生之乡,还获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摄影之乡、国际休闲养生城市。
红色资源尤其是红色文物资源承载着革命记忆,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既是特殊的文化资源、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发展、促进共富的宝贵财富。丽水市围绕打造“红色浙西南、绿色新丽水”,将红色文物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摆在同等重要位置,持续加强红色文物资源普查摸底、展示宣传、保护利用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性转化赋能。在全省率先谋划全域行动,构建“一圈、一片、多点”的总体框架,立足集中连片保护,谋划打造九大特色保护利用片区,实施丽水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保护修缮工程等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提升革命文物安全防护水平,建立了全市域统筹、跨区域联动、各县(市、区)整合利用的三级展示利用平台。创新编制《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规划》《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构建“1+4+N”平台体系(“1”是把莲都区作为引领核心的主平台;“4”是指重点推进遂昌王村口、龙泉住龙、松阳安民—枫坪、庆元斋郎创建四个全国红色旅游示范小镇;“N”,即打造多个红色资源价值转化基地),为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构筑了“四梁八柱”。
(二)实施“革命文物+”战略。立足于“让文物活起来”以及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双推进、双丰收,精准落位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强化革命文物教育功能、拓展革命文物利用方式。2021年在全省率先完成《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地方立法工作,对我市革命遗址尤其是占80%以上比例的未定级、非文物革命遗址的认定、保护、管理、利用以及法律责任作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在全省率先谋划“未定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将我市90%以上比例的低级别、未定级革命文物纳入“县乡政府奖励补助、群众和社会多元捐助投入”统筹保护与管理。与省农信联社丽水办事处达成“微改易贷”战略合作协议,获得100亿元“微改造、精提升”授信额度,为革命遗址微改造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累计点亮浙西南革命文物“金名片”22张、打造革命遗址红色体验点533处,创成红色示范乡镇44个、红色示范村135个,成功推出一批“红色文化+经典文创”“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红色文化+健康养生”等特色发展范例,推动实现了革命文物“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主动融入全国红色文化发展大格局。在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结对帮扶等多方面深入开展区域合作,着力拓宽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平台。着眼丽水旅游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革命文物为载体,以红色文化为纽带,以“红色旅游+”推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开发红色研学路线103条、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条。开展各类红色教育活动2.1万场次,推出“红色”乡村博物馆定制游线路,积极参与“红军长征论坛”,2022年11月还在红军长征文化重镇四川泸州市举办了“红旗漫卷 泸丽相连——红军挺进浙西南革命文物展”。 同时,全市认定以革命遗址为依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8个、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23个、市级“红色基因”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 12家,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入选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王村口红军挺进师革命旧址群等 8处入选浙江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黄景之律师事务所列入全省首个律师行业教育基地和全国律师行业党校培训基地,王村口镇被认定为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丽水地方课程以《浙江绿谷》为载体,将浙西南红色文化纳入中小学教育,成为“耕读立身、红色传承;慈孝养德、绿色生活”丽水德育品牌创建的重要内容。依托丽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全市中小学生“绿谷知行”研学管理平台,建立了中小学浙西南革命精神资源数据库,青田二中《探寻初心传承红色》等 12门红色教育资源课程获省市县级精品课程。
三、经验总结
丽水以创建丽水红绿融合发展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主题主线主抓手,坚持用浙西南革命精神这一最是丽水本土的精神财富为“丽水之干”这一丽水最为紧要的具体行动注魂、赋能、立根。而这其中“丽水松阳拯救老屋行动”全国样板为低级别、未定级革命文物多方参与“活态”保护利用作了重要的经验储备。
(一)创新“拯救老屋”松阳模式
松阳以“文化引领、品质发展”为导向,坚持改革创新的主基调,形成了一套不出施工图、不公开招投标、不要求修缮资质、不需工程监理,却能有效加快项目进度、降低建设成本又保证修缮质量的“四不”工作机制,探索出了一条社会组织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群众自发参与的低级别非国有产权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新路径。五年来,松阳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初步形成了“拯救老屋行动”与传统村落保护活化、产权人主体意识复苏、民生环境改善、经济业态调整和传统文化复兴相结合的共生互惠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1.修缮资金构成
修缮资金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资助、产权人自筹、县财政整合等方式构成。产权人自筹部分,除直接出资外,还可通过投工投料等方式抵扣修缮款。项目竣工验收后,拨付资助款。
2.项目实施主体
项目由产权人自愿申报、自行编制方案、自主选择施工队伍。灵活优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提升了村民参与度,激发了产权人自主保护意识。
施工队伍,不再强制要求必须具备施工资质,由产权人自行选择本土工匠实施;项目质量监管,由产权人自行负责,县老屋办监督指导;资金拨付与工程验收程序也相应得到简化。
3.“四不”工作机制
“拯救老屋行动”项目的实施,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摸索出一套不出施工图、不公开招投标、不规定修缮资质、不需项目监理,却能有效加快项目进度、降低建设成本、又保证项目质量的“四不”工作机制。从项目进度看,减少了出施工图、预算、财审、图审、招投标 等环节,平均缩短工期3个月以上。从项目造价看,修缮成本降低30%以上。
不出施工图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担任整个项目的技术团队,先行制定修缮导则、修缮方案要求、工程概算指南、验收办法等技术文件。产权人根据技术文件,自行组织编制修缮方案和概算,无需委托专业设计单位出具施工图。
不公开招投标
项目实施,无需招投标,产权人根据技术文件编制修缮方案和概算,经审核后,即可签订合同自行组织施工。
不要求修缮资质
施工队伍,不要求修缮资质,由产权人自主选择本土工匠,共同完成项目申报、修缮方案和概算编制以及施工组织。
不需要项目监理
项目质量监管,不需要监理资质,由产权人自行负责,县老屋办和属地乡镇监督指导,使得监管过程更到位,修缮品质更高。
(二)培育多元“红色+”经济业态
松阳安民乡安岱后村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心据点,有大量革命遗址留存至今(7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传统村落。发展“红色+文旅”,结合中央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修缮保护和恢复开放了红军主会场、红军桥、挺进师机关和浙西南特委旧址等20多处红色文物与红色景点,建起红军商店、红军影院、休闲书吧,20多位村民当上了红色讲解员,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新编松阳高腔红色革命题材剧目《箬寮风雷》《红色浙西南》等生动再现了当年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风云激荡、鱼水情深的壮烈故事,《致散·安岱后》等以安岱后村为背景的红色影片对外公映。发展“红色+研学”,构建以“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为依托的红色教学体系、安岱后红色教育培训学校强村公司运营机制,开放“红色基因”教学点9处。发展“红色+农业”,谋划建设红色扶贫生态农业基地,提升红军餐、红军茶、红军药文化内涵。发展“红色+康养”,依托红绿融合党建联盟带动全乡特色村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了“红色革命文化精神底本+绿色良好生态底本+古色传统村落活态利用”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三)“丽水松阳拯救老屋行动”全国样板为低级别、未定级革命文物多方参与“活态”保护利用作了重要的经验储备。丽水松阳将“拯救老屋”作为延续乡村历史文脉、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系统推进乡村生态修复、经济修复、文化修复、人心修复。截至2021年8月,全县涉及19个乡镇(街道)的71个村的265幢老屋全部完成修缮和验收,工程总造价仅1.33亿元,并带动1200多幢传统建筑实现挂牌保护,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得到修缮。该县的“拯救老屋”行动扬弃了过去文物保护工程由拥有文物保护资质单位承担“设计+施工+监理”模式,采取村民自愿申请、基金会资助、政府扶持、专业技术团队引导的方式合作开展。重新梳理了村民、政府、社会力量角色定位,重新规划了彼此应该发挥的作用,形成了一套“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政府主导、群众自发参与、专业团队技术支撑”的经验模式,目的是激发村民的参与自觉和自主性,实现村民对于传统村落的自发保护、维护和传承。松阳老屋的修复既改善了百姓人居环境,拓展了村民公共活动空间,还吸引了更多人才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传承、新型业态的发展。全县60%以上行政村植入了民宿经济、生态农业和文创产业等新业态,本土工匠也重拾技艺,全县形成30余支2000余人的工匠队伍,展现出蓬勃发展生机。“乡村变迁:松阳故事”登上国际舞台,松阳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举办首届城乡联系国际论坛并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拯救老屋”行动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荣获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十佳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