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是活着的文物,承载着乡愁、乡忆和风土人情。日前,全省首个针对古树群进行保护的生态修复项目——松阳竹源乡后畲村“振兴林”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正式揭牌。我市共有古树名木5万余株、古树群1100余个,数量占全省近五分之一,该项目也为这些古树如何解决发展和保护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示范。
2022年初,松阳县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组前往后畲村开展古树保护情况调研,发现后畲村有一片原生态古树群,共生长着117株古树,有南方红豆杉、小叶青冈、马尾松、铁冬青等18个树种,平均树龄184年,其中一级、二级保护古树分别有4株和10株。这些古树不同程度存在着根系腐烂、树干损伤、长势衰弱、藤蔓攀附、植物寄生、倾斜倒伏风险增加甚至整株死亡等系列生长问题,以及水土流失、地表硬化、竹林侵入等隐患。
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松阳县检察院向该县林业主管部门和属地乡政府制发了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古树保护职责,对古树进行科学保育与复壮,科学开展古树群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古树景观质量。
“后畲村古树群的保护非常重要,但系统治理确实也存在较大难度,资金技术是主要困难。”办案检察官介绍,该院创新探索公益诉讼生态损害赔偿款的公益用途,决定将其投入古树群保护项目中,在后畲村建立系统性古树群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由竹源乡委托林业专业研究机构,
对古树群里每一棵古树进行精准体检,包括鉴定树种、测定树龄,评估生长环境,排查生存隐患,建立古树档案等,并据此精准提出“一树一策”科学保护方案。
同时,针对古树群保护存在的特有问题,松阳县检察院会同属地乡政府、县林业主管部门、县法院等形成四方协同机制,明确各单位具体职责,共同推进保护工作。
古树群生态修复示范基地项目启动后,及时对古树采取全面清理树干枯枝、灭菌杀虫、修建围栏等抢救修复措施,同时通过毛竹清理、堤岸修建、塌方护坡、建立消防水池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古树群生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后畲村古树得到了有效保护,古树群的整体生境得到有效提升,古树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感谢检察机关的有力监督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帮助,目前已针对树木生长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治理,古树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后畲村党支部书记叶火法说。
保护好这些承载着文化传统、记载着历史变迁的“活化石”非一时之功,松阳县检察院牵头多家监管部门、属地乡村组织共同推动,打造的体现检察公益诉讼“预防性”监督理念,集生态修复、系统治理、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振兴林”示范项目,为探索古树保护长效机制蹚出一条新路,获得省林业部门充分肯定,也成为后畲村一块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