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发改委 >> 建议提案 >> 政协委员提案
索引号 11332500002645419H/2023-42829 文号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发布机构 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成文日期 2023-08-0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1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3-08-06 12:15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舒勤芬委员

政协五会议15提案《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丽水样本”助力中心城市集聚人口100万》收悉结合会办单位意见,答复如下:

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要更多依靠青年群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工作,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任双常务副组长的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领导小组。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聚、融、实“三字经”要求,重点围绕“青年人口发展”“青年活力激扬”“青年成长助力”三大工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系统推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现就您提出的四点建议,具体答复如下:

一、关于“厚植青年创业热土”的建议

我市精准谋划,多措并举,通过营业优良的创业环境,吸引青年群体,集聚青年人才,从而激发青年创业活力。

一是加大青年人才引进。深入实施青年双创人才扩容提升、高校毕业学子定向招引、对口省份学生继续培养和青年劳务输入东西合作四大行动,不断集聚更多青年人才。大力引育“5+5”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发展人才,2023年组织赴武汉、长沙、石家庄等地开展硕博人才招引16场次。启动“大学生留丽计划”和“丽水籍优秀毕业生预引进”计划,搭建“好年华·聚丽水”大学生双选会平台。2022年以来举办各类人才招引活动909场次,与51所国内高校和33家知名中介机构建立起“人才金桥”关系。推出包含民宿综合体、乡村旅游业态、丽水山耕等在内的红绿融合游学线路30条,吸引大学生来丽游学实习。通过定向招录西部地区中学生200人以上、建设劳务合作基地10个以上,加强东西部人才培育与人才资源合作,当前已新增劳务合作站5个,组织赴省外招聘青年务工人员5场次。

二是支持青年创业就业。依托“返家乡”“青燕归巢”“青聚浙丽”实习实践数字化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学生暑期实习和就业实习。2023年新建青年实习基地10个,推出暑期实习岗位2000余个。发起“‘青年丽水’职业体验官”行动,组织企业为青年提供职业体验岗位,促进青年学生来丽,留丽。搭建创业就业青年交流提升、投融资对接、宣传展示平台。开设SIYB、网络创业等创业培训课程,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讲堂活动,组织创业导师公益服务日活动,免费提供“一对一”创业指导服务。积极举办各类青年双创大赛10场以上,浓厚创业创新氛围。目前已完成“青鸿鹄”大赛筹备工作,各县(市、区)在陆续举办各类青年创业大赛,11个工坊项目争取到全省专项激励资金。

三是优化青年“双创”环境。依托宾馆酒店、城市民宿等打造青年人才驿站,为来丽求职青年提供短期住宿和一站式求职服务。目前已确定5家人才驿站点位,确定了设计方案。推进人才码建设。全域呈现、实时分析全市存量人才、流入人才情况,为精准引才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撑。依托人才码,开展人才购房补贴申请、人才公寓租住等服务,将政策主动兑现落实到人才全生命周期。实现全链条、全天候、全生命周期‘一码汇通,智控专享’。

二、关于“优化青年成长生态”的建议

成长成才是青年最大的需求,助力青年成长是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从青年成长进步实际出发,紧扣青年发展现实需求,三个方面优化青年成长生态。

一是优化产业吸引就业。制造业占比逐年提升,2022年全市制造业占比达81.3%,分别较2020年(60%),2021年(69%)提高21.3%和12.3%,优势及新兴产业日渐明晰。各地做深做实产业细分赛道,如丽水经开区深耕半导体,缙云聚焦短途交通,遂昌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引进了一批优质项目。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形成了以丽水经开区医药制剂和流通、庆元食用菌提取、龙泉中成药制剂、松阳现代中药制剂、缙云医药包装、遂昌中草药深加工的生物医药产业赛道。未来产业雏形初现,形成了青田谋划元宇宙,松阳主攻智慧交通产业,莲都、缙云、遂昌发力储能产业,丽水经开区、丽景园锚定机器人和高端机床产业等新兴产业战略格局。

二是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衔接。指导技工院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设置专业,如丽水市中科技工学校〔丽水技师学院(筹)〕立足丽水区域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丽水“五大产业集群”定位,开设了“智能制造、生物制药、数字经济、现代服务”四大专业群13个专业,培养产业所需技能人才。同时,聚力推动“技工院校联百企”行动,将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育与产业升级、企业需求紧密对接,在丽水技师学院成功设立全国技工学校首家全产业链半导体工匠学院——“中欣晶圆半导体工匠学院”,2022 年全市技工院校新增合作企业150余家

打造创业创新平台。拓展文化产业创新创业平台,加快推进环南明湖文化产业带、瓯江文苑等项目建设,为青年群体提供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创业就业环境。依托绿谷信息产业园,搭建“市发公司站三区一园”青年服务综合平台,招引企业入园,为青年增加就业岗位;建设培训电商青年的“丽水山播学院”和“主播之家”,培训直播电商青年和新签约主播。目前已上线抖音电商、山货上头条“丽水特产馆”,完成青春主播之家实体化阵地建设,全年举办主播沙龙活动5期、“青年丽水”集市6场,打造青创主题街区1处。以丽水开发区为主体,打造青年“造梦空间”2个、青年人才创业孵化基地1个,招引青年创业项目15个以上,组织青年技能型人才培训3000人以上。以莲都开发区为主体,培育美妆经济、智能经济等“年轻产业”,打造青年创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白桥双创中心。目前已完成1个“造梦空间”——丽莎小微园的验收。

三、关于“提升青年生活品质”的建议

我市始终注重把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建设统筹在一起进行谋划推进,努力在城市发展中更多体现和关照青年的特点和要求,把青年多元需求充分深刻融入城市发展建设之中。

一是打造青年文化场景。在商场、街区、公园等青年集聚地,打造城市微度假、花样青春节、青年浪潮街等创新创造主题和青年城市造景在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完成20个青年主题功能空间选点,2个项目(贺家溪、大洋河公园)即将竣工。完成1家新建青年城市书房选点,落实2家青年城市书房改造升级资金。基本完成各地潮玩基地功能空间和设备提升,正陆续推出潮玩项目,开展潮玩活动。连续多年开展省级夜间经济城市创建工作,已成功创建青田、庆元两县,遂昌县、莲都区、景宁县列入2023年、2024年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梯度培育名单。

二是丰富青年文化供给。建设青年型“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摸排现有“生活圈”资源,对符合条件的“生活圈”进行青年元素改造,打造集文化、阅读、健身等多元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青年文体融合空间。2022年,全市累计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752个。筹建中国萨克斯交响乐团,举办“中国爱乐·畅享丽水”城市森林音乐会和流行音乐大赛等赛事,满足不同青年群体的文化需求。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各类文艺培训400余课时,培养青年文艺骨干4050人。新建青年文艺星火点位7个,组建文艺青年演出团队3个,开展活动30余场。打造“处州小剧场”点位10个,开展文艺展演150场。面向社会招募一批会拍摄、能制作、有想法、懂流量的青年组建“青年丽水”推介官队伍,定期推出《推介官看“青年丽水”》的系列推文、视频,展示丽水的城市功能品质和丽水青春形象。“青年丽水”系列话题在抖音、微博等平台讨论阅读量超2000万人次。

三是构建“311”交通圈。我市坚定实施交通先行战略,以前瞻眼光谋划现代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国内3小时、省内1小时,市内1小时”交通圈。2023年1月3日,高规格召开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推进会,就加快交通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部署。目前,市委、市政府已发布《全面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加快构建“311”交通圈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实施方案》,并配套发行未来五年丽水市综合交通项目推进计划表,谋划推进项目116个,总投资3800亿元。其中实施类项目88个,总投资2450亿元;储备类项目28个,总投资超1300亿元。

四、关于“加强青年服务保障”的建议

按照丽水之干之“奋斗实干”的基本要求,用“实打实”的举措回应当前我市青年群体成长成才的核心关切,用心用情用力服务青年、成就青年。

一是实施青年安居项目建设行动。依托市区保障性住房小区等房源改造建设可拎包入住的青年公寓200套,为不具备人才公寓安置条件的青年解决住房问题。

二是全面铺开“解忧计划”。加强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在全市建立15个“解忧杂货铺”心灵小站,以心理健康讲座、开学心理第一课、中高考解压、心灵集市等活动载体,排摸心理问题青少年并开展“一对一”服务。持续擦亮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品牌,开展“开学法治第一课”“12·4国家宪法日宣传”“6·26禁毒日宣传”“亲青”护航“法”式逐梦巡讲等系列专题活动,通过“项目进社区、进学校”逐步在青少年身边形成12355中心服务常态化态势。

三是服务青年婚恋交友。建设突出青年主题元素的“‘青’城之恋”潮玩基地10家以上,定期推出流行的户外拓展、游戏竞技、娱乐休闲等各类潮玩项目。依托潮玩基地面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青年策划组织“‘青’城之恋,丽水有约”系列活动,充分融入体育休闲、艺术时尚、国潮文化等青年元素,优化活动体验感,提升青年参与度。开展人才关爱活动,及时解决人才诉求,不定期举办人才沙龙、中秋茶话会等各类青年人才联谊分享活动,让丽水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丽水更有为。

最后,感谢您对我市青年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马天燕(社会发展与改革处)

联系电话:0578-2090913    传真:2091088

邮编:3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