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2500MB1960337R/2024-43419 | 文号 |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 | 发布机构 | 丽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成文日期 | 2024-12-1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纪建松代表:
您在丽水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95号《关于加快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集中力量打造区域一流医疗中心的建议》重点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1341”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项目机遇,推进浙西南区域医疗高地建设,构建“固定+流动”的“医共体牵头医院+基层片区医疗中心+基层急救服务站+智慧流动医院”的山区医疗服务丽水模式,2023年市域和县域内就诊患者比率(医保取数)较上年提升,病人外流到市外和县外的趋势逐步减缓。
(一)市直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实施“221”高水平市级医院建设计划,推进浙西南区域医疗高地建设。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2020-2023年,累计投入26.49亿元,完成市中心医院内科病房大楼项目、市人民医院东城院区项目、市中医院传承创新楼项目等31个建设项目。市直综合医院配置大型设备46台,市级公立医院设备配置达到省内地市级医院先进水平。二是加强人才引育。2023年新引进博硕士人才190名,新增博硕士导师34名、新进站博士后9名,分别同比增长44%、32%、225%,柔性引进学术副院长4名,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创新实施百千青年博硕成长计划,从全市博硕士人才中择优遴选165名进行重点培养,每年分别给予每名博士5万元、硕士3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三是加强学科专科建设。对病人外转率高、群众就医需求明显、医院具有相对优势的10个学科予以资金支持发展,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子,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市人民医院口腔医学等6个学科入选省市共建重点学科,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5个专科入选省级重点临床专科,市中医院肺病科及心血管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四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我市累计创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浙江省影像诊断与介入微创研究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6家。2023年支持和推动中心医院申报重组全省重点实验室,且顺利进入全省首批待完善名单,为我市唯一。五是推进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近三年,市本级共立项461个科研计划项目,其中重点研发计划31项、公益性研究119项、软科学研究18项,自筹类项目293项。近三年,我市共有2家医院作为第一单位成功获评省科技进步奖。市级医院医疗质量数据、学科建设、差异化发展方面有了新进展。国家公布的2022年国考成绩,市直4家三甲医院国考成绩达到A+或A,市第二人民医院取得全国同级同类医院第6名的好成绩。
(二)推进县级“强院”建设成效初显。实施县级强院工程,制定“一院一策”计划,按照“争创一批、辅导一批、培育一批、支持一批”原则,分类推进县级医院等级创建,完成17家县级医院复评,建立健全医院等级评审“回头看”机制。持续推进缙云、青田县创三乙,2023年12月省卫健委组织专家对这两家医院调研。开展县级“强院”建设考核,2家综合医院和1家中医医院二类指标达到三乙水平;4家综合医院和3家中医医院临床专科达到三乙水平;松阳、庆元县人民医院达到三乙标准的临床专科数达到11个,达到三乙标准要求12个的91.67%以上;云和、景宁县人民医院达到三乙标准的专科数达到9个,达到三乙标准要求12个的75%。每月监测国考指标并反馈给当地卫健局和医院主要领导。
(三)“流动”系列基层医疗服务全覆盖。构建“15家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30个片区医疗中心+智慧流动医院+综合应急联动急救”的山区医疗服务模式。深化县域医共体“一家人、一盘棋、一本账”改革,推时城市医联体建设,对城市医联体进行了调整,强化“院前+院内”急救能力建设,实施“3342”“山海提升”工程。县级医院救治能力稳步提升,全市县域平均急救服务半径从21公里缩小至12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从34分钟减少至14分钟,群众满意度由89.27%提高至97.58%。迭代升级“智慧流动医院”,全市50辆“智慧流动医院”自8月起对全市648个未设医疗机构的行政村,实行定时定点巡回诊疗每月2次,全年派出巡回诊疗车10549车次、同比增加90.07%,服务群众435266次、同比增加233.68%,医保报销金额721.67万元、同比增加233.88%。
二、建议落实的进展情况
(一)关于您在建议中提到的“集中更大力量优势让区域龙头医院真正从‘一院强’带动‘一地强’”。近年来,市卫健委认真落实丽水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区域卫生“十四五”规划,引进浙江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团队,深入分析我市区域医疗资源布局情况,紧紧抓住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机遇,围绕“221”高水平医院建设,推动市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扩容和错位发展,目前丽水市中心医院共有1个国家重点专科,4个省市共建学科,3个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市级高峰学科培育对象,其他3家三甲医院和1家三乙医院共有2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个省市共建学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5个市级高峰学科培育对象。通过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积极引导市直医院根据自身优势错位发展推,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医疗需求。我们期待这些重点学科专科能够持续精进,实现从区域领先向省级顶尖、全国知名的跨越,从而推进浙西南区域医疗高地建设,带动整个区域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
(二)关于您在建议中提到的“建议加大医疗人才政策扶持力度”问题。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聚焦卫生健康领域“三支队伍”建设,全力搭建科研创新集聚平台,创新实施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主导、公立医院主体实施、医学人才积极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用高水平人才工作赋能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市卫生健康委连续研究出台卫健人才新政、人才科技融合发展意见、百千青年博硕成长计划三个人才政策,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资金1.89亿元,用于人才学科招引培育,助推人才科技高质量发展。近三年,新增“卫五类”以上人才1928名,新引进博硕人才417名,新增博士、硕士生导师95名,新增省级以上人才59名,入选“省551卫生高层次人才”39名。重点支持青年博硕成长,从全市博硕人才中择优遴选165名进行重点培养,连续3年每年给予博士5万元、硕士给予3万元科研经费补助。研究制定《丽水市“绿谷英才”医疗卫生人才项目实施细则》,2024年评选领军人才5名、青年成才7名,医坛新秀60名,在人才项目申报中,加大对青年医疗人才扶持力度,限定青年人才不超过40周岁、医坛新秀不超过35周岁。进一步加快医学青年人才成长,2024年初,启动《百千医学青年人才培养使用新模式实践探索》重点课题研究,该课题入选省卫生健康委干部人事人才重点示范项目。同时,近期市卫生健康委还将开展人才“回头看”,对卫生人才新政实施情况开展一次评估,适时修改完善卫生人才政策,更好地服务我市医疗卫生人才。
(三)关于您在建议中提到的“建议支持丽水市中心医院增挂丽水市癌症中心牌子”的问题。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已成为居民最大的健康杀手,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响。肿瘤防治是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为切实做好肿瘤“防”的工作,我市上世纪80年代就成立丽水市肿瘤防治办公室并挂靠在市中心医院,肿瘤防办多年来一直牵头开展肿瘤科普宣传行动、组织肿瘤发病及死亡登记、实施癌症早诊早治推广行动、开展肿瘤预防业务管理培训等工作,并加强对各县市肿瘤防办的督导、考核等。特别2019年以来,先后牵头开展了重点人群胃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肺癌、慢阻肺病等民生项目免费筛查,共筛查了人群58.51万,发现高风险人群7.87万、患者4516例,使他们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为我市的肿瘤防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我市肿瘤防办组织架构完整、领导重视、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同时丽水市中心医院积极探索以“五专三固定”肿瘤中心,为区域肿瘤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技术服务。希望中心医院持续发挥肿瘤防办作用,积极探索,积累更多的经验。
(四)关于您在建议中提到的“建议加快医院西北区块科研基地的建设”的问题。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曾多次会同市中心医院向市政府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市直相关部门汇报、对接、探讨,并多次召开会商会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于今年年初争取纳入到了丽水市2024年度政府投资前期项目,目前已经完成项目可研编制。同时,今年年初将该项目与丽水市中心医院肿瘤中心一并包装为丽水市中心医院改扩建及配套工程,向上争取2024年度发行专项债券。在各方的努力下,该项目成功通过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审核,但目前还未成功发债。由于该项目投资量大,并涉及拆迁,在未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前,项目无法启动建设。下步,市卫生健康委将积极协助医院做好项目前期相关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早日造福丽水百姓,助推健康丽水建设。
市直医院是我市公立医院的龙头,我市将按照国家和省里部署和要求,协调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持续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固定+流动”的“医共体牵头医院+基层片区医疗中心+基层急救服务站+智慧流动医院”的山区医疗服务丽水模式,努力提升区域医疗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山区群众生命健康安,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感谢您对丽水市健康服务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联系人:毛炳林(医政医管处)
联系电话:0578-2091294
邮编:323000
丽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8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