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2500MB16044477/2024-43351 | 文号 | |
组配分类 | 环境治理 | 发布机构 | 市生态环境局 |
成文日期 | 2024-12-0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21年入选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以来,丽水市积极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重点任务,探索开展管理和技术模式的创新,形成一批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和技术成果,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先行先试,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4个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已经完成部省市三级验收。
一、以治理建新平台 污染防治工作成果凸显
(一)以数字化赋能提升风险管控能
以水阁工业园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项目为例,在后期监管中以在线监测站点和模型模拟为基础,搭建地下水污染过程监管与预警管理系统。在园区内布设12个地下水在线监测站点实时监测地下水常规指标及特征污染物浓度,及时了解地下水环境质量,尽早发现问题和污染源。通过第一阶段的地下水效果评估显示,地下水污染指标氨氮、COD稳定下降。
(二)打造遂昌矿山酸性涌水治理科普基地
依托遂昌黄铁矿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试点项目,建设遂昌矿山酸性涌水治理科普基地,设置了科普中心展厅、科普小径、清污分流技术展示区、酸性废石堆场覆盖技术展示区、五四〇井下实验室、充填技术展示区等参观学习点,让公众实地感受矿山酸性涌水绿色治理方式,了解成矿的地质背景、如何采矿、矿山开采带来的环境影响、矿山酸性涌水的污染机理、矿山酸性涌水治理技术体系和管理策略,以及流域尺度生态环境治理跨越的阶段和历程等,推广以废治废、“用—堵—疏—治—管”的绿色低碳循环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模式。目前,基地已经举办或支持各类科普活动、大学生实习活动、中小学游学活动、技术交流活动等,累计接待人数约 3000人次。
二、以治理创新机制 探索研究管理技术模式
(一)探索建立优质地下水资源协同保护机制
揭牌成立“龙泉市地下水资源司法保护实践基地”,并出台《龙泉市地下水资源协同保护机制》,通过建立地下水污染风险共化机制、“水经济”产业司法保障机制、地下水保护法治宣传联动机制等七大机制,保护龙泉市的地下水矿泉水资源,构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有序、协同创新的地下水保护行政执法与生态司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二)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成果
通过对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经验的总结,编制并印发《工业园区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在产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监管及预警技术指南(试行)》《地下水污染可渗透性反应墙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技术指南(试行)》《废弃矿山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试行)》《酸性环境采空区充填技术规范(试行)》《矿山酸性涌水风险管控与治理效果评估技术指南(试行)》《山谷型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规程(试行)》《地下水污染管控或修复技术导则注入式渗透性反应墙(试行)》八项技术标准。
三、以治理谋新发展 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
(一)探索开展地下水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方法研究
以遂昌为例,结合地下水资源属性、开发利用情况,在供给服务方面,遂昌县生态价值产品为地下水供水,核算科目为供水量;在调节服务方面,生态价值产品为水源涵养、水环境净化、气体调节,核算科目分布为地下水水源涵养量、净化COD、储碳量;在文化服务方面主要为休闲旅游价值。根据核算,遂昌县地下水物质供给价值为0.0909亿元,调节服务产品价值为146.3858亿元,文化服务价值为3.009亿元,生态产品总值为149.4857亿元。
(二)探索优质地下水生态产品价值转换
依托丰富的地下水矿泉水资源,“丽水山泉”应运而生。“丽水山泉”原水取自龙泉市青坑底村地下150米深井,富含钙、镁、锌、锶等多种稀有矿物质,其耗氧量指标仅为0.33毫克/升,是全国少见的优质天然矿泉水水源,销售网络从省内向省外延伸。2023年亚运会期间,“丽水山泉”还作为国宴用水亮相。“丽水山泉”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结出了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