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市水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重要一年。
过去一年,全市水利系统以“抓落实、促实干、永争先”为主题,推进作风建设再深化,全体干部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拉满状态,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突破、有提高、有亮点、有创新,突出表现在:水利投资再创新高,全年完成水利投资57.4亿元;防汛抗旱施策有力,顺利度过出梅后的阶段性旱情;提质城乡饮水动作迅速,全力推进单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动,在任务量占全省五分之二的情况下,实现开工率等七个指标全省第一;幸福河湖建设靠前发力,发布全国首个全域河湖健康评价成果;涉水经济多元推进,全市共招引水经济项目1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个;改革创新锐意突破,全国首创“取水贷”获评全国十大基层治水经验,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受到点名表扬。
绿水生金 全面发展涉水经济
丽水是六江之源,水资源总量185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为发展水力发电提供有利条件。全市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82万千瓦,占全省40%。全市797座小水电站资产估值超400亿元,但近6年来银行累计贷款与资产比却不足11%,“企业不敢贷,银行不敢放”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全市水电站平均寿命超过20年,迫切需要绿色转型、智能化改造提升,而大部分小水电站股权复杂,加上缺少不动产权证,难以确权进行质押融资。
2023年3月以来,丽水依托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全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优势,采用“取水权质押+双边登记”的融资模式,创新推出取水权质押贷款“取水贷”,相关经验被写进《浙江省水利厅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举措》。
丽水将水电核心生产要素“取水权”作为抵押物,根据核定的年取水量,换算出理论可发电量、发电收入。水利部门对“取水权”进行质押登记,金融机构以“取水权”作为质押品发放贷款,撬动水利资源综合收益。
过去,小水电站向银行申请贷款时,由于产权不够清晰,电站资产无法抵押,只能通过保证担保的形式获得贷款,利率相对偏高。装机4000瓦以下的水电站就更一筹莫展,因为基本没有相应的贷款产品。但在丽水,这类装机规模的水电站,占比近80%。“取水贷”创新推出后,信贷人员对丽水水电站进行了摸排评估,特别推出了适合小型水电站的贷款产品,即使是装机1000瓦的水电站,也能质押取水证申请贷款。
“六江之源”奔流不息,曾经沉睡的水资源被唤醒。从破解小水电融资难题入手,丽水“取水贷”已延伸至水库、供水、灌区、工商业等取水项目,并以创新“取水贷”为契机,持续探索水资源价值转化、水经济发展路径,让水资源真正变为流动的资产,为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经验。
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累计授信307亿元,发放贷款达百亿元,并被评为全国十大基层治水经验。
城乡同质 全民共饮一江好水
“小小一滴水,窥见大民生。”农村生产用水、安全饮水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023年以来,我市将单村水站改造提升作为深化“千万工程”、助推“两个先行”的重要举措,高位推动、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大力推进单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动。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成立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工作专班,重塑运行机制;9个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积极跟进,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小组,狠抓项目开工,全面推进项目提质加速。我市组织各县加快方案编制,定期召开全市工作部署会、推进会,按照自我加压、提高标杆的要求,明确各项年度任务目标.我市科学制定单村水站“一站一策”改造提升方案,探索研究从几千上万人的村庄、乡镇到几十、个位数的零星散户、单户的针对性全链条解决方案,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推动“试点”到“示范”,成为全省样板。
截至2023年底,我市已开工单村水站2917座,总开工率已达91.2%,占全省已开工水站的37%;落实资金25.9亿元,占全省46.7%;完成投资6.5亿元,占全省43%;完成用地审批417座,占全省82.2%,。在全省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工程八个主要项目指标中,我市实现七个指标全省第一,省水利厅八个单村水站供水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中,我市四个项目揭榜,相关做法为全省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丽水样板”。
开展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工作以来,我市以城市管网延伸覆盖一批、规模化供水替代、改造提升保障一批、大搬快聚解决一批等方式,积极回应群众所呼,确保群众“有水喝”。通过城镇水厂管网延伸工程,替代覆盖了全市400多个单村水站,10余万农村群众与城镇居民在饮用水上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同时,结合人口流动趋势和村镇规划,我市依托稳定水源,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着力发展“千吨万人”规模化水厂,替代单村水站200座,全面提升3万余人的饮水质量。
目前,我市已聚焦2384个山区水站因季节性缺水造成的水量水质不稳定问题,通过改扩建、打井引渠等方式,有效保障近37万单村水站供水人口及零星分散居住群众用水需求。
饮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安全和谐稳定,丽水作为全省总量最大、任务最重、单村最散、财力最弱的地级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开局即冲刺的态度,提标加压推进各项工作有序落地。截至目前,我市已开工单村水站3083座,总开工率已达96.3%,占全省已开工水站的37%;落实资金25.9亿元,占全省46.7%;完成投资6.5亿元,占全省43%;完成用地审批463座,占全省83.7%。
宜居宜业 全域打造幸福河湖
这一年,我们敢为天下先开创“先河”,高起点谋划建设造福人民幸福河,奋力打造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的全域幸福河湖,竭力打造长江以南幸福河的鲜活样板。
2023年,我市以河长制为统领,启动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工作,先后发布市总河长令3个,编制下发丽水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明确建设主要任务和责任单位,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云和、庆元和松阳成功入选全省首批20个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县名单。
河湖健康评价是评估河湖健康状态、科学分析河湖问题、强化落实河湖长制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河湖长组织领导河湖管理保护工作的重要参考。2023年,市水利局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域河湖健康评价,对全市142条县级河湖进行为期五年的长周期评价,客观展现全市河湖状况,为我市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发布了全国首个全域河湖健康评价成果,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先进经验。
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完成574座堰坝改造,连通897公里生物洄游通道。并积极推进瓯江源头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工程,实施22个水生态修复项目,提前完成12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累计治理河道超108公里,完成亲水节点建设46个,提升和改造滨水绿道60余公里,进一步优化群众亲水空间。同时,提前超额完成省级民生实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病险山塘整治、农业灌溉设施设备提升,完成率分别为111.1%、116.2%和125.7%,中小河流综合整治、美丽河湖创建、水美乡镇和亲水节点建设等均超额完成省定年度任务目标。
在加强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同时,市水利局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更加有力度、更加有精度、更加有速度,确保违规占用河湖、侵占水域岸线等河湖岸线问题动态清零;加快瓯江数字孪生建设,丰富数字化场景,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流域监控、无人机巡河等手段,打造天、地、人一体的巡河体系;围绕非法采砂整治、城区内河污染治理、河道“清四乱”等重点领域,梳理制定问题清单,市县、部门联动执法、逐一攻坚销号,今年共办理非法采砂案件128件。
过去一年,水利人守望江河,科学防御水旱灾害,高站位部署防台防汛抗旱,提前研判预警,全年发送预警短信超11万条,有效防御今年5号台风“杜苏芮”和11号台风“海葵”对我市产生影响,全力守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牢筑安全防线,为全域幸福河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全年完成水利投资57.4亿元,排名全省第六,占全省总投资的7.3%,投资量和排位均为历史最高。有序推进了20个重大水利项目以及浙西南两库连通、雅溪水库综合利用提升等8个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重点围绕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的总要求,以水“利”民、以水“丽”人,用水利贡献和元素为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而“添砖加瓦”。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丽水水利持续深化推进作风建设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全市水利系统将锚定必胜的信心,下定争优夺胜的决心,以奋斗者的姿态,在奋进中拥抱梦想、成就未来,在大战大考中交出高分答卷,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丽水的水利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