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文广旅体局 >> 建议提案 >> 人大代表建议
索引号 11332500MB19859724/2024-41943 文号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 发布机构 市文广旅体局
成文日期 2024-08-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市人大五届四次会议 71 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8-30 16:32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办公室

市人大五届四次会议第 71 号建议《关于挖掘丽水城市文化底蕴助推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已收悉。该建议被列为重点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锋督办,我局主办,市地方志研究室、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社科联、市财政局为会办单位。我局高度重视,就建议涉及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专题调研,现结合会办单位意见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对丽水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研究,为丽水的文旅产业注魂”的建议

我市加强历史文化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一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资料。2008 年开展瓯江文化研究以来,先后完成《处州古代著述考》《处州文化史》《处州古村落研究》《处州婚俗研究》《瓯江源头》《处州树文化》《刘基》《传统文化系列》《处州郡守研究工程》等 9 辑丛书。今年 6 月,我市还将完成《瓯江文化丛书》第十辑(处州教育)的印刷出版;组织编纂《处州文献集成》,改集成共分五辑,是一项全景式展现千年处州前世今生的重要文化工程,对我市从设立处州府以来有价值的古籍文献进行影印出版,是我市迄今为止最大的文化项目。二是展呈传播历史文化根基。市博物馆策展了“括风瓯韵——丽水历史文化陈列”,以文物为载体,陈列展示了丽水自好川文化到解放战争各个时期的文字材料及展品。2018 年陇东遗址发掘后,将丽水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 5000 年。2021 年底,市博物馆策划举办了“万年处州——瓯江史前先民的家园”展览,共展出陇东遗址和好川出土的器物数百件,多方面展现了“瓯江史前先民的家园”,将“万年处州文化”推向大众。三是深度挖掘历史人物事迹。市地方志研究室以历代志书等地方文献为依据,深度挖掘丽水历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勤廉人物,编辑《与世作则一处州历代勤廉人物》一书,详细介绍了 149 位处州人物故事;加强红色文化研究,在各类资料文献中梳理出参加浙西南革命活动的人物 220 余人,编写《浙西南革命人物》一书;此外,市社科联还编印了《浙西南革命精神优秀论文集》和《浙西南革命精神》口袋书,编写了《红色浙西南》刊物,作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现场会交流材料。四是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利用。庆元县从县志、古籍中查找香菇种植史实资料,助力“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松阳县从县志、宗谱中整理出松古灌区形成、演变和发展的相关记载,助力松古灌区成功入选 2022 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23 年,我市启动了全市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有序推进 9 个县(市、区)67 部镇志和 45 部村志的编修工作。通过记录乡村的地域文化特色,传承传统习俗、家风家训等,为乡村治理提供准确的资料信息和有益的历史借鉴,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文旅产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关于“加强保护促进和挖掘培养我市‘老字号’文化”的建议

我市加强“老字号”培育,促进“老字号”传承,把“老字号”品牌选树作为传承优秀文化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是深入企业挖掘,形成培育梯度。我市充分挖掘了一批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社会广泛认同的“老字号”企业。迄今为止已开展 5 批次的丽水“老字号”认定工作,共认定丽水“老字号”企业 76 家;其中 2023 年就有2 家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8 家被认定为浙江“老字号”。目前共有中华“老字号”6 家,浙江“老字号”25 家;另有 10 家丽水“老字号”企业已具备申报浙江“老字号”的年限要求,8 家浙江“老字号”企业具有冲击中华“老字号”的潜力。二是注重地方特色,发展传统文化。我市重点聚焦以“丽水三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核心组织开展“老字号”商标认定。76 家丽水“老字号”中有 44 家在龙泉;上述 6 家中华“老字号”中就有 5 家为龙泉青瓷宝剑企业。另外,丽水“老字号”类型也日趋多元化,2023 年,“鱼跃”获评中华“老字号”、“正德和”获评浙江“老字号”,“老字号”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三是提升品牌效益,铸就良好信誉。通过组织“老字号”企业赴省内外参展,开展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措施,有力提升“老字号”企业品牌影响力,在全国各项专业竞赛中也屡获佳绩。如龙泉青瓷不但入选 G20 杭州峰会国宴用瓷和专属国礼,且连续六届参加上海进博会“非遗暨老字号”展,在全国来说都很少见。

三、关于“鼓励个人和企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搜集”的建议

我市积极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坚持创造创新实践。一是强化体系构建。我市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并结合不同门类项目的保护传承规律,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3 项(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庆元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二十四节气- 遂昌班春劝农),居全省第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21 项,居全省第六;省级名录 114 项,居全省第五;市级名录 330 项,居全省第七;县级名录 929 项,居全省第六。因大部分非遗资源为群体共同享有,故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的主体多为文化事业单位、协会、团体等集体组织。市本级及县(市、区)文广旅体局非常重视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市本级已组织申报七批次,遂昌、云和等县已申报 8 批次。其中企业和个人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数量颇多,涵盖了酿造、食品、绘画、医药、武术、核雕、刻字、糖画等内容。非遗项目最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传承人,对非遗保护的核心和关键是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青瓷、宝剑、石雕等重点非遗项目,每批都有较多人次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目前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 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6 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33 人,龙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82 人(全省数量最多)。二是强化平台创建。各类传承基地是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良好平台,也是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经过积极争取和努力创建,目前我市共有 1 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5 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2 个省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17 个省非遗工坊,56 个市非遗工坊;3 个省非遗传承基地,12 个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41 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4 个省非遗宣传展示基地;10 个省传统戏剧之乡。此外,全市有若干个非遗项目进入幼儿园和中小学课堂,其中缙云县婺剧进校园活动已经达到全县中小学校园全覆盖,成为全省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典范。另外,非遗场馆建设也得到进一步的推进。目前,除缙云、景宁、庆元三地没有非遗馆,龙泉市在建,其他各地非遗馆均已对外开放。我市不少非遗专题馆也在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如莲都区的鱼跃博物馆,龙泉市的青瓷博物馆和宝剑博物馆,青田县的石雕博物馆,庆元县的廊桥博物馆和香菇博物馆等;同时还有上百家民间非遗展示馆散落在全市各地,基本形成“点面结合,多元互动”的格局,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强化品牌培育。我市还充分利用重点非遗项目,打造非遗文化品牌,举办了七届“婺剧戏迷节”、七届“丽水非遗乡村行”、五届“木偶戏展演”、五届“传统戏剧展演”、四届“非遗诗歌朗诵晚会”、五届“处州谜语大家猜”等活动,已成为我市乃至全省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非遗文化活动品牌;此外,我市还先后推出“民俗体验绿谷行”“名师寻徒网络寻访”“戏曲进校园”“我们的节日”“处州忆夜”“处州万象夜”等多项大型非遗活动,大大提高了我市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缙云烧饼、鱼跃酱油、糖画、长粽、番薯食品、麻糍、剪纸、手工布鞋等众多非遗项目也通过上述活动传播到市内外,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丰富文化产品的同时,也有力的助推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四是强化政策引导。我市先后出台了《丽水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和认定办法》《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管理暂行办法》《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点管理暂行办法》等非遗保护工作管理意见办法。国家和省财政每年分别给予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000 元和 8000 元的补助,市级财政也对 65 周岁以上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补2000 元,用于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培养后继人才。

四、关于“鼓励企业和个人发展历史文化产业,并将历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建议

我市积极推动书院的修缮和运用,使之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阵地,使传统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光彩。一是加强传统书院的修缮。我市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对书院进行修复的投入,确保书院的建筑、外观风貌得以良好保持,使传统书院能够重新焕发出历史的光彩与魅力。如缙云仙都独峰书院历史悠久,见证无数文化交融传承,当地以 5A 创建为抓手,投入修缮经费 292 万元,恢复其古朴典雅风貌,2023 年共举办 60 余场活动,成为了研学基地、师训基地、国际人文交流以及各类学术研讨的主要场所。二是加强传统书院的活化利用。积极探索创新模式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如通过举办文化展览、学术讲座、传统技艺体验活动等,充分挖掘传统书院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价值,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如莲都日益书院,自开设以来已举办了 100 多场次的活动,成为常态化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学、研习传统礼仪的重要窗口。三是加强新时代书院的挖掘创新。大胆进行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赋予新时代书院全新的展现形式和功能体验。如遂昌躬耕书院,去年共开展了 20 场次的活动,主要包括开展音乐筑梦班、青年音乐家陈其钢音乐工作坊培养计划等活动。音乐筑梦班的孩子们多次登上市、省、国家级大舞台,其中在杭州第 19 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演唱《我爱你中国》《梦想天堂》《同爱同在》等歌曲,凭借天籁之音惊艳亮相,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乡村孩子的风采。

五、关于“编写《处州府城传说故事》,助力宣传美丽丽水”的建议

一是保护传承传说故事。我市要建设“生态名城”,结合传说类的非遗项目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的文化含金量,增强生态旅游吸引力,反之非遗项目也可以通过旅游发展得到更好的传承传播。目前我市已列为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传说故事主要有:国家级非遗《刘伯温传说》(青田);省级非遗《陈十四传说》(全市),《叶法善传说》(松阳),《龙泉窑传说》《高机与吴三春传说》(龙泉);市级非遗项目《香菇传说》《忖忖乌传说》(庆元),《却金馆传说》(莲都),《马天仙传说》(景宁),《欧冶子传说》《胡深传说》《棋盘山传说》(龙泉),《仙都传说》《杜光庭传说》《李阳冰传说》《胡相公传说》(缙云),《贯休传说》《汤显祖故事》(遂昌),《张玉娘传奇》(松阳),《龙母仙娘传说》(云和)等。二是编创故事性戏曲剧本。为讲好千年处州的传说故事,我市还充分利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婺剧、越剧、木偶戏等,新编、改编戏曲剧本,将传说故事搬上演出舞台,在群众中及网络上广泛宣传。莲都区根据却金馆传说编排了婺剧《却金馆》《何文渊》,根据通济堰传说编排了婺剧《丞相何澹》;缙云县根据李阳冰传说编排了婺剧《县令李阳冰》,根据仙都传说编排了婺剧《轩辕飞天》;遂昌县根据汤显祖故事编排了婺剧《平昌遗爱》;松阳县根据张玉娘故事编排了越剧《张玉娘》;龙泉市根据高机与吴三春传说编排了越剧《吴三春和基》;青田县根据刘伯温传说编排了越剧《刘基还乡》,木偶戏《刘基得天书》及和刘基相关的鼓词剧本等。三是整理汇编民间故事。我市各地积极编辑民间故事和千村故事。如青田县整理编辑《闲话青田》《青田谚语》《刘基故事连环画》《地名故事》;云和县整理编辑《云和民间故事》《云和梯田故事》;庆元县整理编辑《庆元县故事歌谣谚语》《庆元民间故事》;遂昌县整理编辑《遂昌民间传说故事》《遂昌古村故事》《遂昌千村故事》;龙泉市整理编辑《龙泉民间故事集》;松阳县整理编辑《田园文化丛书》;缙云县整理编辑《缙云民间故事》《缙云千村故事》《缙云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已汇编成册的这些民间故事成为了宣传推广美丽丽水的重要内容。

六、关于“邀请历史文化专家进校园,为学生培养兴趣开拓视野”的建议

一是把课程开发作为主抓手。坚持在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总体方向的前提下,在推进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将历史文化与课程有机结合,明确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将历史文化的精华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莲都区水东小学有特色婺剧操,婺剧文化长廊,《婺剧之源》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程。青田县海溪乡学校开发的《鱼灯文化与传承》获省精品课程。二是把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我市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分年级、成序列开发和完善课程资源。如青田县编写完成《世界农遗耀青田 稻鱼香里说农遗》校本课程纲要及教材,供全县小学 3-4 年级开展农遗文化教育;龙泉市中小学成立龙泉黄娃儿艺术社团,传唱龙泉方言童谣。三是把实践活动作为主渠道。邀请历史文化专家走进校园,为青少年讲解宣传农业文化遗产的知识内容。如庆元县中小学开展的活动有学生制作廊桥模型比赛、参加月山春晚表演、学习菇民戏并表演等。四是把研学实践作为重要补充。组织青少年学生走进博物馆、文化馆、“非遗”展示馆、纪念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劳动实践基地等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鼓励相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基地申报市级研学实践基地,支持非遗技艺文化和农业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做好研学实践课程开发与使用,全力打造具有丽水特色的研学旅行教育模式。如青田利用稻鱼共生系统这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展研学、丽水利用鱼跃酱油厂开展研学、遂昌利用王村口浙西南革命精神红色基地开展研学等。

最后,再次对您提出的建议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丽水文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