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生态环境局 >> 其他行政职能 >> 生态建设 >> 美丽建设
丽水: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奋力打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发布时间:2024-08-07 16:50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世界环境

丽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也是华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长三角生态“绿心”。近年来,丽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重要嘱托,坚持绿色发展,从“绿色丽水”到“生态丽水”再到“美丽丽水”,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市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领跑浙江省。

如今,迈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对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丽水将紧紧围绕“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持之以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奋力打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一、坚持高水平保护,营造自然秀丽环境之美

良好生态环境是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要标志。丽水将始终坚持“生态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高标准,对标世界一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努力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

一是维护高品质生态环境。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清新空气示范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和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等标志性工作,全面推进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以“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为重要抓手,不断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确保水和空气质量保持全国领先。

二是引领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作为推动丽水生态环境美丽蝶变的标志性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构建“青田稻鱼共生”“庆元林—菇共育”等特色生态保护修复体系,打造具有鲜明丽水辨识度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新范本。建设百山祖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数字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

三是筑牢生态安全底线。树立“生态是最大优势”亦即“生态风险是最大风险”的理念,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常态化管理,开展“浙丽生态数智”水气预测预报系统建设,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深化国家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试点,以“健康优先、风险管理”为核心,将环境健康风险融入规划环评技术方法,持续推进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力争成为以优质生态环境促进公众健康的全国样板。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营造绿色低碳经济之美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生产生活方式问题,因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我们将坚持发展服从于保护、保护服务于发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美丽国土空间。创新运用“跨山统筹”的理念和方法,统筹市域城乡融合、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规范生态空间管控,筑牢浙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全力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是建设美丽丽水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丽水将聚力全过程全要素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强化“亩均论英雄”“环保论英雄”导向,以产业链建设为发力重点、以人才科技为核心支撑、以项目投资为关键抓手、以优质服务为重要保障,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变革性实践,加快建设中国碳中和先行区。

三是推动实现绿色共富。将共同富裕作为推进新时代美丽丽水探索与实践的核心目标,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先行示范牵引生态富民惠民系列改革。持续推进“中国碳中和先行区”建设,深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国家碳监测评估试点、林业碳汇试点等试点建设,谋划和推动一批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力争在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机制、构建“红绿金”融合协调发展新格局上取得突破,全力创建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

三、坚持高品质建设,营造宜居善治城乡之美

城市和乡村既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的家园和发展的空间。丽水将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尊重城市和乡村的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加快市域一体化发展,让城市更好融入自然、村庄焕发现代气息、人民拥有更美好的家园。

一是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围绕“可游、可行、可看、可居”的目标,加强城市景观风貌设计和管控,同步推进“城市微改造”,系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系统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山水生态元素,让绿色成为丽水最鲜明、最独特、最具辨识度的城市色彩,绘制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交融的“丽水山居图”。

二是建设宜居美丽城镇。以“大搬快聚”为契机,加快推动偏远山区、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地区的农民向镇区转移搬迁,加强对山区生态旅居产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分类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深入推进全域美丽城镇建设,积极打造美丽民居、美丽庭院、美丽街区、美丽社区、美丽厂区、美丽河湖。

三是建设诗意栖居美丽乡村。全面推进“拯救老屋”“古村复兴”“畲寨复兴”,推动乡村空间重塑、业态重构、文化重兴。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特色景观旅游民村等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独特鲜明的村庄,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发挥文化、创意、旅游等元素在村庄保护性开发中的价值转化作用,实现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动,打造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花园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