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发改委 >> 建议提案 >> 政协委员提案
索引号 11332500002645419H/2024-41964 文号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发布机构 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成文日期 2024-09-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12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9-02 08:34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办公室

民革市委会:

贵单位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第124号提案《红色资源价值转化:先行做到了,示范性在哪里》(以下简称提案),由我委主办,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教育局、市文广旅体局会办。首先感谢贵单位的真挚建议,我们认真研究了提案,在提案办理过程中,市级各部门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有力推进了提案的办理落实工作。现答复如下:

一、建议落实情况

2022年6月,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丽水“创建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崭新定位,作为全省唯一一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丽水历史性地肩负起为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实践、打造示范的重大政治责任。针对提案中提出的三方面问题建议,我们紧扣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这一主题,从坚守红色底色出发,重点做好统筹推进、产业强链、品牌塑造三篇文章。

(一)在全域统筹推进上先行示范

一是建强红色资源一体化机制。坚持全市“一盘棋”规划,积极开展全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确定革命遗址533处、其他遗址42处,编纂出版《浙西南革命遗址》。协同推进革命遗址系统化保护和革命历史体系化研究,打造全省唯一革命遗址保护领域数字场景应用——“红立方”,颁布全省首部革命遗址保护地方性法规《丽水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在全国首创编制《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规划》《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丽水市红色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为红色资源一体化保护利用构筑“四梁八柱”。开展“跨山统筹”市域一体化试点工作,明确“一带三区”规划布局,利用地域相连、人缘相亲、产业相近、文化相融的优势,突出协同合作、侧重地域特色,形成“组团发展”模式。

二是完善专职机构常态化机制。按照“市级统谋、市县一把手主抓、核心部门联动”原则,成立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全面抓,分管副市长分领域部署,部门一把手领办,县市区属地负责的工作机制。增设“浙西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办公室”作为党委政府常设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实行集中办公,统筹协调老区振兴发展各项工作。5月30日,丽水市文史研究馆正式揭牌成立,在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凝聚文化力量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同月,印发实施《丽水市革命老区争资争项实施方案》,构建完善革命老区争资争项机制,统筹市、县核心部门重点向上争取诉求,运用部际联席会议等沟通渠道,常态化、清单化开展对接争取。今年以来,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龙泉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等事项成功获得国家层面支持。6项内容纳入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支持事项。

三是探索交流合作多元化机制。省内加强浙西南革命老区跨县域合作交流,与温州市联合拍摄浙西南革命老区宣传片、编制红色读本以及典型案例集。省外立足丽水作为连接长三角、海西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区位特征,将浙南闽北边界地区协同发展路径研究纳入丽水市“十五五”规划重大前期研究课题,联合发起建立闽浙赣五市政协联动协商机制,与宁德市、南平市建立浙闽边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区域合作机制。以全国革命老区党建联建暨红色美丽村庄发展座谈会、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革命老区好物节为平台,发起建立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人才科技联盟。顺利成为国家层面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议事城市。红色资源交流合作范围从接壤的闽浙边逐步拓展到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

(二)在红色产业强链上先行示范

一是深度推进“红绿融合”。做好“红色+研学”结合文章,提升改造中共浙西南特委旧址、莲都北乡革命纪念馆、遂昌王村口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旧址等一批红色文化公园、党史馆。开发培育全市党校系统“红绿融合”特色办学品牌,加强9条“红绿”研训现场教学精品路线建设。累计开展各类红色教育活动2.1万场次,覆盖全市18.2万名党员干部。做好“红色+旅游”结合文章,重点打造“缅怀革命先烈之旅”“重走红军挺进师之旅”“红色古镇之旅”等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及“红色乡村博物馆”定制游线路。发布“我到老区浙丽过党日”9大主题18条线路。以红色旅游为切入点,创成红色示范乡镇44个、红色示范村135个,累计实施7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73亿元。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群成为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做好“红色+产品”结合文章,加强红色主题创意产品开发,包括红军餐饮、红色民宿、红色文创、红色战斗场景体验等方面创新,全面推动红色产品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二是引好用活“红色资金”。“上引”国家老区专项资金,成功争取中央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市县全覆盖。“横借”对口合作结对资金,成功争取丽甬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资金按照1000万元/年滚动支持。“自给”红色村庄扶持资金,大力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充分发挥资金集聚效应,以4500多万元上级财政奖补撬动县、乡、村各类资金5.25亿元向红色美丽村庄集聚。如松阳小港片区合力争取中央资金5970万元,推出6条红绿融合游学线路,打造“小港红”特色农副产品品牌,带动村集体增收500余万元。

三是项目带动“造血补气”。依托山海协作、老区振兴等多重战略优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丽水“八八战略”实践基地、红色乡村标志性项目建设。谋划打造全国首个规模化发展实践基地——“八八战略”丽水实践基地培育工程,一期已建成缙云信仰主题馆、景宁民族发展馆两处试点。成功争取到7个省级2024年度革命老区乡镇红色乡村振兴试点项目(全省共15个)。莲都区仙渡乡以合伙人和市场化思维经营乡村,通过项目招引,导入一批乡村合伙人,先后引进禾迈股份“万亩千兆”农光互补、山地精作农业产业示范园、省级研学营地、乡村振兴综合体现代生态观光园项目等一批项目和企业,村民的收入来源和形式日益多元化,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实现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蜕变。

(三)在红色品牌塑造上先行示范

一是丰富文化传承载体。谋划推动“丽水山风”文创品牌,成功举办“丽水山风”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风从丽水来”文化创意展,组建“新时代青年挺进师”等学习宣讲品牌,激发文创产业发展活力。举办世界摄影大会、丽水摄影节,形成“一年摄影节,一年摄影大会”的世界级展会格局。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烽火浙西南”三部曲,拥军电视剧《麦香》、主题电影《云霄之上》等红色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级大奖,打造“红色浙西南、绿色新丽水”特色品牌。

二是营造浓厚红色氛围。坚持以革命精神化育城市精神气质,全市增设浙西南革命精神主题公益广告,推动红色元素与城乡公共空间科学结合,浓厚本地革命氛围。遂昌县王村口镇邀请专业团队对集镇建设进行整体规划,通过“绣花功夫、精细设计”的方法,结合红色元素和建筑特点对老街及破败的古民居进行整体微改造,同时擦亮街巷边角,在集镇各点位打造红色景观小品,将红色元素融入至古镇的方方面面,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

三是扩大浙西南革命老区影响力。顺利承办第二届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振兴局、文物局、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咨公司等中央单位,有关省、区、市发改部门等有关负责同志与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负责同志等200余人出席会议,丽水近年来“红绿金”融合协调发展成果获与会领导充分认可。连续五年举办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成功加入“红军长征论坛”加盟城市、全国红色文创联盟、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城市联盟,获得第五届“红军长征论坛”主办权,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活动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给景宁畲族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回信,向景宁建县4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对景宁发展提出殷切希望。

二、下步举措抓手

红色资源具有思想教育、历史见证、促进发展等价值,是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当前我市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还面临着浙西南革命精神影响力和引领力不够、革命老区内生发展动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根据贵单位建议,我们将加快整合红色优势资源,拓宽产业发展路径,打响红色文化品牌,总结形成红色文化传承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的“丽水经验”,为全国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价值转化提供“丽水样板”。

(一)加快资源要素集聚,聚力打通红色规划

一是整合优势红色资源。以资源整合和组团发展为重点,有序推进“跨山统筹”市域一体化试点工作,推动建立跨县域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共享机制,打破县域界限,整合优势红色资源。推进重大区域红色资源与周边旅游景区等“捆绑”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的强大极化作用。精品化提升改造中共浙西南特委旧址、莲都北乡革命纪念馆、遂昌王村口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旧址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串点成线”打造一批“浙里红”精品线路,强化我市红色资源“串点连线带面”保护利用,打造形成“一区四带十镇百村”的红色文旅空间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争资争项工作机制。用好丽水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议事城市的重大机遇,由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推动重点争取事项责任部门高频高效向上对接争取,其他单位揭榜争资争项,形成工作合力。组建丽水市革命老区政策研究专项组,每季度集中研判分析年度重点任务,开展增补调整工作,推进任务清单滚动更新,争取事项取得实质性突破或明显进展。

三是加强闽浙赣革命老区协同合作。在红色传承互学互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帮互助、生价改革共创共享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在政策落地、重大项目争取等方面强化协同,力争原中央苏区优惠政策向浙西南革命老区辐射延展。深化浙南闽北边界地区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协同打造浙南闽北省际边界协同发展先行区。

(二)用活用好红色资源,拓宽产业发展路径

一是推进红色文化产业集聚成群。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以建设红色特色村镇为抓手,大力发展红色乡愁产业,促进红色资源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探索红色资源的市场化开发途径,鼓励社会力量提取红色文化元素,例如,将红色文化元素与青瓷、木雕、剪纸、刺绣等乡村传统工艺和农业生产体验相结合,推动红色资源与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康养度假等业态无缝对接,大力发展红色餐饮、红色民宿、红色民俗体验、红色拓展训练和红色演艺产业,延伸拓展红色产业链,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产业,每个县至少形成一个“叫得响”的红色文旅融合品牌,提升丽水“红绿融合”产业的影响力。

二是创新丽甬对口合作平台载体。抢抓国家层面支持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政策窗口,以产业共建为核心导向、立足丽甬两地比较优势深化重点领域合作,滚动谋划实施丽水市“红绿金”融合协调发展标志性工程,基于“山海协作”框架迭代革命老区“反向飞地”机制,推动以各县(市、区)特色生态产业平台范围为产业合作核心承接区,加快导入宁波高端生产要素与创新资源。建立健全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干部交流长效机制,增加产业引育、项目招商等专业型干部互派。探索建立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市属国企结对机制。

三是坚持“项目为王”做实工作抓手。以总体详细规划为依据,以积极谋划大项目、好项目为出发点,紧紧围绕革命遗址群修复、红色剧目打造、产业体系培育、基础设施配套、教育研学基地建设等重点领域,将地缘相近、性质相似、功能相同的红色项目进行整合打包,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益,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红色项目综合储备库,争取更多红色项目能够纳入省市乃至国家的项目盘子,以获取更多的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推进红色资源价值转换。

(三)强化红色文化内涵,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一是加强红色文创与青年发展的结合。在红色旅游发展较好的景区,实施游客、创客双驱动战略,建设红色文创产业园,引入文创工作室,通过制定优惠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吸引陶瓷、竹编、设计、书画、影视、游戏等关联性强的文创企业入驻兴业,带动一批青年人来丽创业,推进革命老区振兴与青年城市发展相得益彰。鼓励文创企业结合红色遗址遗迹和浙西南革命精神,开发一批内容深刻、感染力强、传播力广的红色工艺产品、红色影视作品、红色动漫、红色VR游戏等产品,拓展红色资源利用的广度、深度,做强红色文创产业,加强红色资源价值链的拓展与延伸。研究制定加强红色点位讲解员队伍建设意见方案,建设一批红色讲解示范课堂,打造浙西南革命老区红色讲解品牌。

二是推动红色文化与城市形象的融合。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这一最本土化的精神嵌入城市规划中,打造具有标识性的建筑或空间,使之代表一定的精神意象。加强城乡公共环境红色景观设计,打造特色“红色驿站”“红色书房”,在城乡景观设计中运用红旗、红飘带、红色雕塑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红色元素,强化红色文化氛围。在中心城市节点运用不同形式的红色灯光设计,如红色霓虹灯、红色灯笼等,为城市形象增添“红色氛围”。在景区设置红色故事牌匾、红色故事浮雕,通过融入红色歌曲、红色戏剧等形式,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更好的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打造红色气质型城市。

三是搭起活动举办与扩大影响的桥梁。全力筹办第五届“红军长征论坛”,发起建立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政协联动协商联席会议机制,组织开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协联动协商会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分享我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经验。借助“红军长征论坛”平台,积极开展“全国红色文创设计大赛暨农文旅精品展会”“全国红色文创联盟年会”“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组建和入浙9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红色文化活动,展示丽水红色典型、传播丽水红色声音,进一步扩大浙西南革命老区影响力。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红色资源价值转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市工作提出宝贵建议。

联系人:张译心(老区处)

联系电话:2091096 传真:2091088

邮编:323000

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8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