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发改委 >> 建议提案 >> 政协委员提案
索引号 11332500002645419H/2024-41965 文号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发布机构 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成文日期 2024-09-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13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9-02 08:41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办公室

蓝津燕、陈晓燕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135号提案《关于用好老区“三证” 抢抓政策机遇快速推进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创建的建议》《守好“红色根脉”,抓机遇、蓄势能,为革命老区共富争先图强》已收悉。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针对提案内容,我委结合当前工作实际,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双招双引办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擦亮革命老区“身份证”

一是常态化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组织“红色基因代代传”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红色教育活动4万多场,参与人次超300万。开设“越洋学史课堂”“侨后代红色文化网络夏令营”,覆盖5万多人。创建革命主题乡村博物馆20家,打造丽水市“新时代青年挺进师”等学习宣讲品牌,创设开展“红动浙西南”成就展、“红动浙西南”主题征文比赛等活动载体。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烽火浙西南”三部曲,拥军电视剧《麦香》、浙西南革命精神主题电影《云霄之上》等作品获国家级大奖。二是体系化开展红色资源保护。颁布浙江首个遗址保护条例,实施总投资10亿元的革命文物修缮和保护利用项目,上线“丽水市革命遗址数字地图”,建设“丽水市革命遗址数字智治应用”,推动革命遗址纳入市县乡三级统筹保护与管理,全市227处革命遗址纳入全市首批市级革命遗址名录。开发全省唯一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数字化应用“红立方”,构建集10处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和市域所有革命遗址在内的“10+X”全域保护体系,实现海量党史材料一站式归集管理、一键式智能检索。成立浙西南红色文化研究会,推进革命遗址系统化保护和革命历史体系化研究,编著《红色浙西南》《浙西南革命人物》等红色读物80多本。三是实效化开展红色文化交流合作。连续5年举办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顺利承办第二届全国革命老区现场经验交流会。启动筹办第五届红军长征论坛,积极构建浙闽赣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政协联动协商联席会议机制。探索推进浙南闽北省际边界地区协同发展区建设,推动浙南闽北协同发展事项纳入中央民革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司调研课题,调研报告获国务院领导批示肯定。建立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深化丽甬黄三地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协同协作,相关做法纳入第三届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交流选题。发起建立革命老区人才科技联盟,与中国老促会、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等红色机构建立友好关系。

(二)抢抓机遇放大红利,用足老区政策“采矿证”

一是市县联动完善顶层设计。按照“市级统谋、市县一把手主抓、核心部门联动”原则,建立革命老区争资争项督促激励机制,将革命老区争资争项纳入综合考核体系。增设“浙西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办公室”作为党委政府常设机构,我委新增一个行政处室,统筹协调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各项工作。抢抓丽水成为国家革命老区部际联席会议议事城市契机,印发实施《丽水市革命老区争资争项实施方案》,常态化、清单化跟踪推进向上争取重点事项,目前已顺利推动油茶产业、食用菌全产业链等事项获国家政策支持。二是项目导向推进要素争取。推动丽水机场、莲湖水库、庆景青公路等一批区域重大项目纳入国家革命老区专项工作方案启动实施,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程、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分别获20亿元、5亿元中央资金支持。2023年,成功争取革命老区转移支付等戴帽资金5.1315亿元,实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县(市、区)全覆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金融工具争取创历史新高。谋划打造全国首个规模化发展实践基地——“八八战略”丽水实践基地培育工程。成功争取2024年省级革命老区乡镇红色乡村振兴试点项目7个(全省15个)。三是央地合作深化交流合作。抢抓革命老区现场经验交流会承办契机,邀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振兴局、文物局等国家部委参会,积极搭建央地常态化沟通渠道,获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批示肯定。及时转化现场会成果,推动革命老区重大项目签约,促成7个革命老区战略协议、89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投资总额1205.29亿元。

(三)聚力“红绿金”融合发展,打好老区振兴“组合拳”

一是串点成线链接精神“红”。着重发挥2200万专项扶持资金作用,谋划实施“红绿金”融合协调发展标志性工程项目111个,撬动倾斜县乡村各类资金5.25亿元,提升红色阵地145个,打造经典红色研学点位533处,标准化推行“打造一条精品考察线路”等“七个一”红色研学体验,在全市串点成线打造103条红色研学线路、12个红色基因党性教育教学基地和29个红绿融合发展实训基地,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红色教育近百万人次。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发展范例,梳理革命故事538个、革命人物1365位,创成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个、红色示范乡镇44个、红色示范村135个,累计实施重点项目76个,总投资373亿元。2023年,仅遂昌县王村口镇就接待研学培训班345个,全年旅游人数超20万余人次、经济收入约7000万元。二是典范引领焕活生态“绿”。开展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启动运营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完成生态资源收储1675宗,交易558宗、交易额52.26亿元。生态文明建设、河(湖)长制工作分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启动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林业改革推进林区共富等“国字号”改革试点,推出浙丽林业碳汇贷、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盘活沉睡资产306.77亿元。三是项目为王点亮创新“金”。深入实施“双招双引”战略性先导工程,市县联动布局“十子连珠”科创走廊,“5+5”产业组链成群,五大生态工业主导产业增加值实现“三年倍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技术交易额较2020年实现“四个倍增”,形成6个产值超100亿元、4个超5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三年来,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77个,总投资2259亿元,分别相当于过去6年和8年总和,其中2023 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217个(制造业 187个)、总投资额1101亿元,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52个(制造业50个),获评全省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单位”。全市研发投入强度从2017年的1.34%提升至2.3%。

(四)深化甬丽对口合作,画好老区开放“同心圆”

一是工作机制“全结对”。成功争取省政府印发实施甬丽对口合作实施方案,明确建立主要领导高层互访机制、干部双向交流互派挂职机制,实现市-县-镇-村四级结对全覆盖,签署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协议200余项。其中,两地发改部门共同谋划打造市本级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共建项目16个,落实宁波市专项资金2000万元。二是产业平台“全共建”。迭代升级“山海协作”飞地模式,以各县(市、区)特色生态产业平台为主体,探索推进“双向飞地”建设。同时,迭代平台招商信息共享、产业链式共育、项目合作共管、利益分成共商的合作机制,目前两地已共建产业平台28个,其中,共建制造业产业项目23个,总投资118亿元。两地共同出资设立总规模8.08亿元的“两山”基金,推动总投资21亿元的吉利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龙泉。三是公共服务“全共享”。打造甬丽教共体,推动甬丽104所学校结对帮扶,开展名校长、骨干教师结对导学,累计远程培训丽水教师5900余人。宁波吉云教育科技集团在丽创办丽水技师学院,招收在校生4000多人,与65家企业签订校企订单化办学合作协议;构建甬丽医共体,1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对,联动开展科研课题申报、医学学术交流、远程会诊等合作,组织专题培训400余人次,互派骨干挂职20余人次,实现甬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9.06万人次,总费用2863.95万元。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聚焦红色资源价值转化,全力激活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红色引擎”。一是创新和丰富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深入推进“以革命精神化育城市精神气质”的路径和方式方法研究,丰富化育载体、活动、机制。持续擦亮城市红色底色,通过开展城市红色城标设计赛等方式,将红色元素植入城市整体形象设计中。广泛动员社会群体参与到红色讲解活动中,建立业余红色讲解员宣讲队,推动红色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景区、进乡村、进部委等“六进”活动,实现红色文化广泛传承。二是拓宽红色产业发展路径。准确把握红色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资源整合和业态融合创新为重点,强化红色资源“串点连线带面”保护利用。整合市域红色资源及相关要素条件,加快推动各县(市、区)深化红色产业发展规划对接,精品化打造一批红色项目聚集、辐射带动效应大的精品线路,尽快形成“一区四带十镇百村”红色旅游空间格局。三是扩大革命老区交流合作。积极对接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争取将全国性的平台活动植入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搭建弘扬践行革命精神红色宣传联盟,打响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品牌。积极主动参与全国性革命老区重大平台交流,推动浙闽赣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协同发展,争创浙南闽北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增进革命老区重点城市间红色资源开发合作。

(二)聚焦政策精准承接,以机制创新牵引革命老区红利落地。一是强化革命老区系统政研合力。域内,整合核心部门与在丽高校骨干力量,深化革命老区政策体系研究,优先将革命老区政策体系研究纳入市域重大规划与课题选题范围,推动浙西南革命老区地方政策体系与国家政策体系相衔接;域外,纵向上借力中咨公司、省发规院等国内高端智库,深入开展革命老区政策体系学术研究,吃透、吃准上级政策精髓,细化提出国家层面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可实施、可落地的关键举措,为争资争项提供政策咨询和便利条件;横向上做大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交流平台媒介功能,主动搭建或加入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协商合作重大平台,建立健全革命老区重点城市间交流合作多元协商机制。深化闽浙赣革命老区合作交流,强化政策落地、重大项目争取等方面协同谋划争取。二是完善实施革命老区争资争项机制。建立健全市县联动、党政一把手主抓的革命老区争资争项工作机制,滚动更新重点争取事项清单,按照“月跟进、季对接、半年晾晒”工作要求,推动重点任务牵头单位高频高效向上对接争取,清单式开展向上争取事项谋划储备和承接落地工作,确保重点争取事项落实落细。三是健全革命老区央地协同机制。一方面,借助纳入国家层面革命老区部际联席会议契机,滚动革命老区争资争项事项清单,争取纳入会议调度支持,加快搭建重点领域常态化的央地交流渠道。另一方面,参照赣南、闽西等原中央苏区,由组织部门牵头,密集对接中组部以及各部委办局、央企国企人事机构,争取建立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干部双向交流机制,全方位打通央地“上挂、下派、互派”渠道。

(三)聚焦先行示范标志性成果打造,以重点领域先行突破带动全局示范创建。一是争取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紧扣革命老区“1+N+X”政策体系,精准谋划一批能够带动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好高项目,争取推动一批基础设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红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项目纳入国家层面革命老区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清单。依托红军长征论坛联盟等平台载体密切与长征沿线重点城市交流合作,推动长征沿线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衔接建设,力争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向浙西南革命老区辐射延伸,争取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与国家以及区域轨道干线连接。围绕打造华东绿色能源基地,力争浙西南水库群和其他相关“风光水储”项目落地丽水,争取享受革命老区政策扶持。二是打造一批标志性重要平台。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目标,学习借鉴赣州等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争列国家高新区典型经验做法,加快培育发展革命老区新质生产力,打造未来产业发展先行区。用好丽甬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平台,“一县一平台”推进革命老区域内产业平台共建,加快导入宁波优质产业项目与高端生产要素,高标准推进丽甬项目共建。三是攻坚一批标志性重大改革。重点深化“跨山统筹”市域一体化改革,积极创建“瓯江新区”,努力破解“一市一区”结构性发展困境,争取丽水市一级在资金、土地、能耗等方面适当的市域统筹权限;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牵引生态富民惠民系列改革,争取建立全国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开展以林权为引领的生态资产产权交易、以“丽水山耕”农林产品为主的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交易和以碳汇交易为主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更高质量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感谢您对我市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工作的关注,希望今后能够得到您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吴翌铭(老区处)

联系电话:2090961 传真:2091088

邮编:323000

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8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