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部门动态
浙江锯力煌工业科技公司以科技创新破局传统制造——给锯床装上“智慧大脑”
时间:2025-07-03 10:4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日报

“真不错!既美观,又高效……”6月17日至2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2025中国国际金属成形展览会上,浙江锯力煌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参展产品高效智能圆锯机、自动化产线模型受到众多业界参观人士的关注,纷纷为其“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特点点赞。

而就在5月底,锯力煌公司的自动化产线方案拿下“大单”——与中航特材工业(西安)有限公司签约,负责打造一套集“智能存储、精准下料、数据互联、数字管理”于一体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助力我国航空领域核心材料的数字化精益生产。

“航空工业是高端制造业的标杆,这个项目的落地表明锯力煌的智能锯切装备、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能力得到了国家航空领域的认可,也说明我们坚持给锯床装上‘智慧大脑’这条路没有走错!”锯力煌董事长李斌胜说。

在缙云县壶镇镇的工业版图上,这家1983年从镰刀厂起步的企业,制造出了丽水第一台带锯床,在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利用科技创新迭代产品,以“智慧大脑”重构金属锯切的加工逻辑,书写了丽水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范本。

时间回溯到1995年,锯力煌创始人李新富在北京机床展上被一台带锯床深深吸引——传统工艺需要3小时完成的锯切,这台机器仅需十几分钟。他挪不动脚步了,“我一连去看了三天,就看这台带锯床,心想要是自己能造出来肯定有市场!”

嗅到商机的李新富回来立即借了1万多元钱,从温州旧货市场买了一台旧的带锯床,和技术员一起拆解研究了足足3个月。1995年年底,锯力煌生产的第一台带锯床成功下线,售价2.6万元,这也是丽水第一台自主生产的带锯床。

产品下线即遭疯抢的场景,至今仍烙印在老员工的记忆中:“永康客户守在工厂门口,不等喷漆就拉走设备。”市场狂热背后,是制造业对高效加工设备的迫切需求。在李新富的带动下,缙云的带锯床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壶镇一个镇,顶峰时就有50多家整机厂,150多家配套厂。锯床逐步发展成为缙云县传统制造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如今全县锯床生产、销量占全国锯床份额70%以上,从事锯床生产、销售等相关人员超3万人。

市场总是瞬息万变。到2008年,李斌胜大学毕业回到企业与父亲李新富一起创业时,行业已陷入低端化竞争泥潭——非标生产导致行业进入门槛低,八成市场被低端产品占据,企业间“价格战”愈演愈烈。

“必须走高端化之路。”李斌胜想要造一台符合国际标准化生产的带锯床。但这就意味着,要全然抛弃传统制造模式,从零开始研发。能否成功,是否有市场,均是未知。

他的想法与父亲并非没有分歧,甚至曾“吵到不能同桌吃饭”,但创新的决心最终压倒求稳的顾虑。锯力煌开始了颠覆传统的十年研发之路。

“要做到标准化,就要通配生产。”李斌胜说,锯力煌用做汽车的标准来研发标准化带锯床,几乎是全数更换生产设备,200多万元的激光切割机一口气买了3台,20多名研发人员扎进实验室埋头苦干,为的就是从源头开始就精准把控,实现标准化生产。目前,锯力煌是国内锯床行业唯一实现零件100%通配的企业。

2019年锯力煌第一台完全标准化生产的带锯床面世了。这款名为“锯匠1.0”的新产品,寓意以匠心和匠造重新定义锯切。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其搭载的“锯匠”AI全智能锯切系统1.0堪称“破局利器”。系统中的EHA精密液控技术可大幅提高切割效率和精度,绝活是可以切割硬度高、韧性强、极易黏刀的高温合金。

EHA技术通过数学建模算法,将锯切精度控制在十微米级,较传统液压系统提升1000倍。与此同时,它可以精准控制锯切环境过程中的各种参数,每一毫秒计算一次,检测锯带上每一个锯齿的受力状态,实时调节进给,让锯齿始终保持在最佳的压力状态,以最小磨损实现最快锯切,大幅度提高锯条寿命。“有了这个‘AI大脑’,新的带锯床无论是效率还是使用寿命,一台抵得上3台。”李斌胜介绍。

在锯力煌的锯博物馆,记者见到了这台银灰色的“大家伙”,并体验了智能锯切:只需在显示屏上选择材质、形状、直径、尺寸和条数,按下启动键后,锯床就自动开始切割。不到一分钟,直径100毫米的中碳钢就被完整切下,切口平整光滑。“以前得请老师傅带几个月才能上手,现在全看参数。我们是国内唯一成功将EHA精密液控技术应用到锯床的企业。”锯力煌总经理助理陈瑞雷介绍。

“锯匠1.0”一经上市,就在市场上掀起了一阵风暴。此后经过迭代升级,目前锯力煌最高端的“锯匠”系列机床不仅实现了进口设备的国产替代,还为用户节省了30%以上的采购和使用成本。

当第一台带锯床在壶镇老厂房轰鸣运转时,或许没人想到,20多年后,这家企业会让中国锯床叩开德国市场大门。2022年,锯力煌与全球金属锯床龙头企业——德国MEBA公司合作,使钣金焊接件实现100%机械激光焊接,打造了全新系列产品,实现了中国向德国出口锯床“零”的突破,目前已累计销售上百台。“2023年我去参加德国汉诺威机床展,德国机床企业主动邀请我们去他们的展位参观探讨,那一刻,我有一种中国制造被世界认可的深深自豪感。”李斌胜说。

如今,锯力煌生产的锯床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或地区,去年内外贸销售额达3.8亿元。

科技创新为锯力煌赢得了行业领先地位,但锯力煌创新的脚步并未停歇。2020年,锯力煌就开始基于数字化锯切单元,步入“3.0未来工厂”领域,打造了塔机行业首条型材下料的黑灯产线——型材下料“智能工厂”,分为6条子产线,自动化程度100%。

目前,锯力煌已完成与中联重科的型材下料“智能工厂”项目合作。从上料、生产到转运,“智能工厂”自动化生产,从传统的所需50余名工人,减少到只需3名巡检员即可。陈瑞雷说:“我们希望帮客户实现‘无人驾驶’。”

2020年,锯力煌获评“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2021年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高度创新的背后是研发的高投入,锯力煌对“锯匠1.0”的研发和设备投入高达近2亿元,超过了彼时锯力煌一整年的销售额,如今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也超过4%。目前锯力煌共有国家专利240个,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6项、浙江制造标准3项。

对于未来,锯力煌有更加深远的布局。李斌胜介绍:“我们正在构建‘工业4.0数字化智慧锯切世界’,在现有基础上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延展,以智能芯片实现万物互联,为客户实现云端在线检测、诊断、运维等全方位的服务。”

从“1.0”到“4.0”,锯力煌锯床产品上的“智慧大脑”仍在进化……


用“苦功夫”打磨“硬科技”

锯力煌深耕缙云40余年,从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智能制造企业,这一路走来,我深知没有捷径可走。从父亲那一代拆解旧机床创业,到今天我们与国际领先企业同台竞技,我想,秘诀就是永远要相信创新的力量,敢啃“硬骨头”、肯下“苦功夫”。

制造业的真理很简单:没有技术“护城河”,终将被淘汰。我们用造汽车的标准做锯床,零件通配率做到100%,背后是生产线大换血、研发团队日夜攻坚。正是这些“苦功夫”,才打磨出了“硬科技”。

更让我自豪的是,中国制造正在打破“低端宿命”。2022年,我们的锯床首次出口德国,德国同行主动邀约交流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一种尊严——中国工匠的智慧值得世界尊重。眼下,我们正构建“工业4.0数字化智慧锯切世界”。锯力煌的历程印证了一个道理:制造业的升级,不仅是风口上的跃进,而是一代代人坚守“科技+匠心”的长跑。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跑下去。


创新打造“锯匠基因”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锯床是一个低附加值产业。锯力煌用极具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打破了大家对这个传统产业的刻板印象。科技创新,已经重新打造了缙云的“锯匠基因”。

企业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传统产业并不代表落后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从锯力煌一代又一代的产品迭代上不难看出,只要持续地去了解用户、了解市场,针对痛点难点研发创新,勇闯新路,做出好的产品,传统产业也能大有可为。

锯力煌的突围之路,是一部“创新辩证法”的生动教材。看似“激进”的选择背后,是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洞察。当EHA技术的精密算法破解高温合金的锯切难题,当AI芯片让传统机床拥有“思考”能力,锯力煌的故事给予我们双重启示:于企业,要敢于把“冷板凳”坐热,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打破天花板;于产业,需警惕“低端锁定”陷阱,唯有将创新思维与工匠精神融合,才能让“中国智造”的招牌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