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缙云县胡源乡6456户村民家庭,每户都领到了一本集体林地收益权证。证书上清晰地写明股份数、收益分配方式等内容,意味着这6000多户村民正式拥有了胡源乡集体统管山林的部分收益权。虽然山林的产权未变,但“分红权”却攥在了村民的手里。
此前,缙云县被列为全省集体统管山林地收益权量化到户改革试点。改革以创新村集体林地经营模式为重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集体统管山林“预流转”到乡村振兴公司、强村公司等收储平台,并由收储平台统一对接市场主体,通过公开竞价、股份合作等方式实现林地规模化经营,提升林地资源利用效率。该县率先在胡源乡试点实施。
胡源乡拥有山林面积约47936亩,其中村集体统管山20348亩,共涉及7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因经营分散,乡里许多林地“沉睡”多年。
通过改革,胡源乡把2.3万亩荒废、低效山林变成可连片开发的好资源,“古方山居”农文旅综合体项目、蛟龙大峡谷旅游开发等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实现荒林变资源、生态优势变经济优势。
“山还是集体的,只是将收益量化分配到每家每户。”胡源乡副乡长施慧婧介绍道,目前全乡已发放集体林地收益权证6456本,覆盖全乡14598名村民。通过构建“固定租金+效益分红”的分配模式,其中租金按收益权证份额分配,股金分红按项目利润分配,在项目中就业的农户还能拿薪金。此外,林地的生态补偿单独算,让村民心里有底,更安心。“改革坚持‘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原则,不改变林地所有权、不打乱经营格局,通过权益下沉实现全体村民共享生态发展红利。”
缙云县林业局局长周子会说,通过集体统管山林地收益权量化到户改革,让经营规模化、林权资产化、收益股份化,从而把集体山林的“钱袋子”,变成每家每户的“小存折”,把生态资源的“沉睡账”,变成全体村民的“活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