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言献策
丽水市教育局关于公开征求《丽水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意见的公告
时间:2022-10-10 17:5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市教育局办公室

意见采纳情况>>>>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江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贯彻落实国家、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职业教育“革命老区样板”,更好地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丽水“千亿”新产业平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特制订丽水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现将《丽水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2022年10月11日至2022年10月19日。公示期间,可通过来电、来信等方式反映问题。反映内容要求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并提供详细的联系方式和真实姓名。

联系人:姜丹丹;联系电话:2626075;电子邮箱:32405868@qq.com;信函请寄:丽水市教育局(邮编:323000;地址:丽水市莲都区囿山路12号,丽水市教育局职成高教处)。信函须在征求意见期内寄出,以邮戳为准。




丽水市教育局

2022年10月10日


丽水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职业教育“革命老区样板”,更好地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丽水“千亿”新产业平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特制订丽水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国家、省、市重大战略,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通过三年努力,形成全市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支持的职业教育新格局,建成国家级优质校2所,优质专业5个;省级高水平学校4所,高水平专业19个;职业教育在地转化率达到50%;建立具有类型特色突出的革命老区样板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技术技能人才资源支撑,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丽水职教元素”。

二、重点任务

(一)跨山问海统筹工程

1.建立高职院校统领机制。建立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对全市职业教育的统筹引领机制,加大技能人才“属地培养、本地就业”的推进力度。(1)积极推行“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研究实践以建立高职县域分校的龙泉模式和建立高职县域专业教学点的缙云模式的探索,为区域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提供可供复制的“丽水模式”。(2)深入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改革。树立系统培养和终身教育理念,建立一体化人才培养标准为切入点,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衔接递进课程、教材、实训体系,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真正实现一体化培养。加大市域中职校与丽职院中高职一体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规模和专业覆盖面,出台市域内“3+2”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制度。(3)积极构建以丽职院为引领的市域人才培养响应机制。①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丽水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与丽水教研院共建主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着眼全市“产业亟需、企业急需、行业紧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统筹全市中职校建立标准共订、师资共选、课程共建、学分共认、资源共享的响应平台。②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市级职教师资培训中心,制订市域职教师资培养制订长期规划,通过长短期相结合、学科通培与专题培养相结合,全面提升职教师资水平。

“双高”学校和专业全面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每所中职学校中高职一体化招生人数占比达30%。

2.强化专业布局统筹机制。加大对市域专业布局结构调整的统筹力度,各中等职业学校集中资源办强2-4个主体专业,全市形成校际间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有序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原则上全市已有3所以上学校开设的专业,不再批准设置。

形成主次分明、优势突出、错位发展”的“一校一特”的专业布局。建成4所省级高水平职业学校和19个高水平专业。

3.实施职业院校联盟机制。(1)实施“一带三区中职联盟校计划”。按照“一带三区”布局组建一批跨区域联盟中职校,加大技能人才共育、师资队伍共享、信息资源共用、社会服务共推、就业渠道共建、招生信息共通,实现联盟校优势互补,推进全市职业学校跨区域统筹发展。(2)实施“专门化学校挂牌计划”。聚焦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制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等五大主导产业,以及传统特色产业,在原校名的基础上增挂“市域专业校名”,实现全市性统筹发展。

建成“丽缙青、松遂、云景、龙庆”四个联盟职校和8所专门化学校。

4.创新山海协作办学机制。通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甬丽人才交流合作等重点项目,全面推进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竞赛辅导、管理团队等方面建设,通过“一对一”“一对多”校际结对、校长导学、名师带徒及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鼓励“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专家工作室,经考核合格给予每年不高于10万元的工作津贴。

建立“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专家工作室5个。所有职业院校与长三角优质校结对。

(二)校企合作深化工程

5.创新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成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参与的行业指导委员会,制订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教材,深入推进“百千工程”(百名大师千名高徒)。鼓励职业院校或高水平专业牵头成立专业性职教集团或专业性产教融合联盟,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作。

建立行业指导委员会8个。培育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性职教集团和产教融合联盟各5 个。

6.构建校企双边多边协作体系。丰富校企合作形态,鼓励具有高水平专业的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共管产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共建专业或将企业生产线搬入校内实训,“引企入校”共建专业群,“引校入企”共建生产线。深化“校企共同体”建设。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开放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推动兼具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校企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同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管理。

培育带动产业发展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个,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30家,建成产业学院10个。成功“引企入校”或“引校入企”项目10个。

7.畅通校企双师双向流动渠道。完善职业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探索现代产业导师特聘计划,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建立覆盖主要专业领域的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鼓励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每两年下企业锻炼、实习时间不得少于两个月,为企业提供紧缺人才和产生效益的。

建成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10个。

(三)学生素养强基工程

8.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增强学生爱党爱国意识。建立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道德楷模等担任兼职德育导师制度。(2)创新“思政教育”新路径。落实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向强化新要求,加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和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

聘请企业兼职德育导师50名。培育“三全育人”典型学校6所;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示范课堂50个和课程思政教育案例100个。

9.提升专业(课程)素养培养质量。推进职业教育标准建设,强化学生评价,优化培养方案。严格执行丽水市中职学生专业毕业标准,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文化素质评价,严格执行教育部的《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高一高二年级每学期进行文化课的全市统测。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答辩和评比活动。推进“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每年举行以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评比两次。持续推进市级职业能力大赛,动态调整赛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比赛。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教学改革推向纵深。

遴选“课堂革命”典型案例50个。

10.完善质量监管评价机制。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管评价机制,深入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建立教学质量与学情分析监测制度及平台。深入实施质量年报发布制度,完善职业教育督导体系,实行增值评价。

各中职校毕业学生技能等级证书(四级)获取率达95%;毕业标准统测合格达99%;高职考本科率、学生技能省赛获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每个高水平A类专业师生省技能大赛获一等奖至少1次。

(四)名师名匠培育工程

11.推进师资队伍立德铸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利用教育媒体和教育政务新媒体等多种平台,加大对教师团队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力度。加强党对学校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思政课教师党员比例,对青年教师开展“双关爱”行动。实施职业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党务干部、德育管理人员、专职思政课教师培训。

培育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5个,省级党建品牌5个。

12.优化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各中职校加强对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认真分析本校教师队伍实际,编制教师培养培训规划,统筹安排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突出分类培养,落实师训资金,畅通“外联内培”途径,破局人才断层。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一年起好步、两年过好关、三年上台阶、四年展实力、五年显身手”培训、比武、考核,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教育教学骨干。实施“名优团队培育计划”,各中职校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加大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团队和教学创新团队、职业技能大赛辅导师的培育力度,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质和量的突破。开展市级职业教育精英评选工作,做大做强名师工作室,对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领衔人和“百千工程”大师,由市财政给予名师工作室每年3万元科研经费。加强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育,重点提升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科研和竞赛辅导能力。“十四五”期间,举办1-2年培养学制的“餐旅”“机电”“电商美工”“财经商贸”等四大专业群为基础的“高质量发展”名师培养班,每班遴选30名教师培养对象,培养周期内按每人每年2万元标准安排培养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

名优教师占比15%以上。中职特级教师、正高级讲师累计达到10人。高水平学校培育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高水平学校(专业)培育教育精英1-2名,教学名家2-3名。

13.提升师资队伍全员素质。实施“高学历提升行动”,鼓励报考与教育教学岗位对口专业硕博士研究生,取得博士学位的最高可报销8万元学费、取得硕士学位的最高可报销3万元学费。设立专项奖励,对取得博士学位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取得硕士学位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实施“技能提升计划”,以学时培训为基础,提高培训有效性,定期组织教师岗位培训,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提升教师对接岗位标准、课程重构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提高一线教师精品课程的开发能力。

各中职校研究生层次以上的教师占比达20%。“双师型”教师占比达90%以上,其中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占比65%。高水平学校(专业)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2门。

14.拓宽高层次人才培育途径。完善借力借智培育机制,依托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加强师资定向培养、培训等合作,聘请“长三角”职业教育名师30人担任兼职导师。聘用行业企业、高技术人才、能工巧匠等担任学校专家库成员、兼职教师,指导教育教学及科研,提高技能水平。实施“山海协作”人才历练计划,加快甬丽人才交流合作,开展名校长结对导学和特级教师异地带徒行动,与宁波互派优秀师资挂职交流,实施甬丽两地教师联合培育机制。

每年遴选5名骨干校长与10名优秀教师参加“长三角”名校长结对导学和特级教师异地带徒行动。

(五)骨干专业培优工程

15.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定期发布产业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报告,引导中职学校主动对接当地产业发展新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淘汰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重复率较高、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形成有衔接、有层次的“一校一特”的专业发展格局。以数字化改革推动传统专业迭代升级,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精密制造、现代农业、农村电商、民间传统工艺等相关专业,支持中医制药、数字经济、健康养老等领域的专业建设。

建立专业认证、专业预警调控制度。

16.推进实训基地数字改造。适应互联网+专业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提升实训基地条件。加快专业实训室迭代升级,建设“虚拟仿真”的实训室,建设数字工厂,有机将数字仿真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引进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工厂,实现学生实践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

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0个。

17.持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实施专业带头人培育工程,每个骨干专业均有市级及以上的名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指导委员会全面参与规划指导专业发展。深入推进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专业基地建设,建立“基地牵头”“合作共享”的专业发展机制,建立“理实虚一体”“做中学”的教育教学机制。

建成相关专业精品(网络)课程50门,培育市级相关专业带头人30人。

(六)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8.搭建多样化技能服务平台。落实职业学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1)服务就业增收,普惠性技能培训。依托职业院校提供全产业链技术培训服务及技术支持。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依托,开展民劳动力转移、退伍军人、农民工再就业等实用技能培训,开展小微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困难企业职工转岗培训。(2)服务技术升级,高技能提升培训。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龙头(领军)企业联合创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以技术技能升级的高技能培训,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服务管理提升,定岗式精准培训。为企业发展问诊把脉,提升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能力水平,特别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开展定岗式精准培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院校承担社会培训规模和全日制学历教育比例达到1.2:1,高水平职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建成4个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19.推进多层次共富能力提升。(1)服务小微企业,输出技术技能;建立行业产业学院,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产品创新及工法制订修订工作,建立技术服务管理与激励机制,每年至少为企业解决5项技术难题。(2)服务特色产业,输出行业标准;依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牵头参与地方特色产业生产标准的制订,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健康规范发展。(3)服务企业发展,输出培训教程。校企行等多方参与共同开发区域产业特色培训教程。

高水平中职校每年至少为企业解决5项技术难题。制订行业标准5个,企业培训教程30本。

20.创新多类型技能服务模式。(1)建学生技术志愿社团。定期举行社区服务,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长期有序地在社区和新农村开展志愿服务。(2)建职业启蒙教育平台。发挥专业优势,构建集“劳动形式和劳动精神、职业感知和劳动意识、职业认知和生涯设计、知识学习和实践体验”为一体职业体验空间,开发含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校外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的中小学研学课程,为区域内中小学及中西部对口帮扶学校提供线上线下结合、多方互动的职业启蒙教育服务。

建成学生技术志愿社团10个,职业启蒙教育基地10个。

三、保障机制

21.加大保障力度。积极争取政府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支持,逐年增加经费投入。积极推动全市按生均经费拨付学校经费,争取每年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保证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在 30%以上;落实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逐年增长的要求。同时,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22.完善评价制度。完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制订科学的评价指标。加强课程和师资管理。形成从师德、教育能力水平和专业理论素养多方面评价教师,以德智体美劳和技能全面评价学生,以社会贡献评价学校,并由学校与企业、家长和社会各界相结合共同进行评价的多元化开放型评价体系。

23.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正面宣传,挖掘宣传基层和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鼓励职业院校建好用好新型宣传平台,讲好身边的职教故事,常态化开展职业院校校园开放日、企业开放日、面向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面向社会的便民服务、职教成果展示等宣传展示及服务活动,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深入开展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进校园和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会等活动,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四、政策参考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

2.《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

3.《浙江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1-2023年)》

4.《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5.《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20〕27号);

6.《丽水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实施意见》(丽政办发〔2020〕81号);

7.《丽水市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人才引进与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8.《丽水市十万技能人才共富能力大提升行动方案》。


关于《丽水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意见采纳情况.docx

《丽水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起草说明.docx